春秋战国时代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

西周时期,周王保持着「天下宗主」的威权,他禁止诸侯国之间互相攻击或兼并。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再没有控制诸侯的力量。同时,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些被称为蛮夷戎狄的民族在中原文化的影响或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很快赶了上来。中原各国也因社会经济条件不同,有的强大起来,有的衰落下去。于是,诸侯国互相兼并,大国间争夺霸主的局面出现了。诸侯林立的情况,严重束缚了经济文化的发展;各国的兼并与争霸促成了各个地区的统一。因此,东周时期的社会大动荡,为全国性的统一准备了条件。

东周王系表

平王东迁以后,西土为秦国所有。它吞并了周围的一些戎族部落或国家,成了西方强国。在今山西的晋国,山东的齐、鲁,湖北的楚国,北京与河北北部的燕国,以及稍后于长江下游崛起的吴、越等国,都在吞并了周围一些小国之后,强大起来,成了大国。于是,在历史上展开了一幕幕大国争霸的激烈场面。

首先建立霸业的是齐桓公。他任用管仲,改革内政,使国力强盛。又用管仲的谋略,以「尊王攘夷」为号召,联合燕国打败了北戎;联合其它国家制止了狄人的侵扰,「存邢救卫」;公元前656年,齐国与鲁、宋、郑、陈、卫、许、曹诸国联军侵蔡伐楚,观兵召陵,责问楚为何不向周王纳贡。楚的国力也很强盛,连年攻郑。但见齐桓公来势凶猛,为保存实力,许和而罢。以后,齐桓公又多次大会诸侯,周王也派人参加会盟,加以犒劳。齐桓公成了中原霸主。

齐国称霸中原时,楚国向东扩充势力。齐桓公死后,齐国内部发生争权斗争,国力稍衰。楚又向北发展。宋襄公想继承齐桓公霸业,与楚较量,结果把性命都丢了。齐国称霸时的盟国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家,这时都转而成了楚的盟国。

正当楚国想称霸中原之时,晋国勃兴起来。晋文公回国后整顿内政,增强军队,也想争当霸主。这时周襄王被王子带勾结狄人赶跑,流落在外。晋文公以为是「取威定霸」的好机会,便约会诸侯,打垮王子带,把襄公送回王都,抓到了「尊王」的旗帜。

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军在城濮大战,晋军打败了楚军。战后,晋文公在践土会盟诸侯,周王也来参加,册命晋文公为「侯伯」(霸主)。

晋楚争霸期间,齐秦两国雄踞东西。春秋中叶以后,楚联秦,晋联齐,仍是旗鼓相当。但争霸战争加剧了各国内部的矛盾,于是出现了结束争霸的「弭兵」。公元前579年,宋国约合晋楚订了盟约:彼此不相加兵,信使往来,互相救难,共同讨伐不听命的第三国。「弭兵」反映了两个霸主之间的勾结与争夺,也反映了一些小国想摆脱大国控制的愿望。公元前575年晋楚于鄢陵大战,楚大败;公元前557年晋楚于湛阪大战,楚又败。这一期间,晋秦、晋齐之间也发生过大战,晋获胜。公元前546年,宋国再次约合晋楚「弭兵」,参加的还有其它十多个国家。会上商定:中小国家此后要对晋楚同样纳贡。晋楚两国平分了霸权。

当晋楚两国争霸中原时,长江下游崛起了吴、越这两个国家。晋为了对付楚国,就联合吴国。吴、楚之间多次发生战争。

公元前506年,吴国大举伐楚,节节胜利,一直打到楚都。从此,楚的国力大大削弱。在晋国联吴制楚时,楚国则联越制吴,吴、越之间战争不断。吴王阖闾在战争中战死,其子夫差立志报仇,大败越王勾践,并率大军北上,会诸侯于黄池,与晋争做盟主。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积蓄力量,乘吴王夫差北上争霸之机,发兵攻入吴都。夫差急忙回归,向越求和。不久,越灭吴,勾践也北上会诸侯于徐州,一时成了霸主。

春秋时期各国的兼并与斗争,促进各国、各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也加速了不同族属间的接触与融合。经过这一时期的大动荡、大改组,几百个小国逐渐归并为七个大国和它们周围的十几个小国。

战国时代的形势是:楚在南,赵在北,燕在东北,齐在东,秦在西,韩、魏在中间。在这七个大国中,沿黄河流域从西到东的三个大国──秦、魏、齐、在前期具有左右局势的力量。

从魏文侯开始至公元前四世纪中叶,是魏国独霸中原的时期。魏的强大,引起韩、赵、秦的疑虑,它们之间摩擦不断。公元前354年,赵国攻卫,魏视卫为自己的属国,于是出兵攻打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援,齐派田忌救赵,用孙膑之计,袭击魏都大梁。时魏军虽已攻下邯郸,不得不撤军回救本国,在桂陵被齐军打败。次年,魏、韩联合,又打败齐军。

公元前342年魏攻韩,韩向齐求救,齐仍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设计将魏军诱入马陵埋伏圈,齐军万箭齐发,魏国大将庞涓自杀,魏太子申被俘。这就是著名的马陵之战。由此造成了齐、魏在东方的均势。

秦国自商鞅变法后,一跃成为七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于是向东扩展势力。先是打败了三晋,割取魏在河西的全部土地。后又向西、南、北扩充疆土,到公元前四世纪末,其疆土之大与楚国接近。

在秦与三晋争斗之时,齐国在东方发展势力。公元前315年,齐国利用燕王哙将王位「禅让」给相国子之而引起的内乱,一度攻下燕国。后因燕人强烈反对,齐军才从燕国撤出。当时能与秦国抗争的唯有齐国,斗争的焦点则集中在争取楚国。

楚国的改革不彻底,国力不强,但它幅员广大,人口众多。楚结齐抗秦,使秦国的发展大受影响。于是秦派张仪入楚,劝楚绝齐从秦,许以商于之地六百里为代价。楚怀王贪图便宜,遂与齐国破裂。当楚国派人去要地时,秦国拒不交付。楚怀王兴兵伐秦,大败而回。楚国势孤力弱,秦便东向进图中原。先是与韩、魏争斗,后与齐国争斗。

公元286年,齐灭宋,使各国感到不安。秦国便约韩、赵、魏、燕国攻齐,大败齐军。燕国以乐毅为将,趁势攻下齐都临淄,攻占七十余城。齐王逃至国外,为楚所杀。齐国的强国地位从此一去不复返。由此,秦国开始了东向大发展。

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即后来的秦始皇帝)即位。他任用尉缭、李斯等人,加紧统一的步伐,用金钱收买六国权臣,打乱六国的部署,连年发兵东征。经过多年的争战,从公元前230年秦国灭韩至公元前221年灭齐,东方六国先后为秦统一

从此,中国建立起统一的、多民族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国家。秦的统一是春秋以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春秋战国大事件年表

时间 大事件
公元前771年 申侯引犬戎兵入寇,镐京陷落,幽王被杀,西周亡
公元前770年 平王东迁洛邑,东周(前770─前256)开始。
公元前722年 《春秋》记事自公元前722年─前481年
公元前679年 齐桓公会盟诸侯于鄄,为春秋首霸
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逼楚订盟于召陵,前651年会诸侯于葵丘
公元前638年 泓水之战,楚败宋,宋襄公图霸落空,次年因伤而亡
公元前632年 城濮之战,晋败楚,晋文公会盟诸侯于践土,开始称霸
公元前627年 崤之战,晋败秦
公元前623年 秦穆公称霸于西戎
公元前605年 道家始创人老子(约前605-前520)在世
公元前602年 黄河改道(由天津一带入海)
公元前597年 邲之战,楚败晋,楚庄王开始称霸
公元前579年 年晋楚首次「弭兵」之会
公元前575年 鄢陵之战,晋败楚
公元前551年 儒家始创人孔子(前551─前479)在世
公元前546年 宋国执政向戌再倡「弭兵」,由晋、楚平分霸权
公元前537年 鲁国「三桓」四分公室
公元前536年 郑国子产铸刑书
公元前506年 柏举之战,吴败楚,吴军陷楚都郢,次年秦出兵复楚
公元前496年 槜李之战,越败吴
公元前494年 夫椒之战,吴败越
公元前486年 吴开邗沟
公元前482年 是年吴王夫差会诸侯于黄池,完成霸业
公元前480年 墨家始创人墨翟(前480─前420)在世
公元前475年 《史记·六国年表》始于前475年
公元前473年 越王勾践灭吴,成为最后的霸主
公元前453年 韩、赵、魏三家分晋
公元前453年 《战国策》记事自此起
公元前431年 魏文侯即位时(前445─前396),用李悝以行改革
公元前403年 周封分晋的韩、赵、魏为诸侯
公元前390年 儒家学者孟子(前390─前305)在世
公元前386年 周封篡齐的田氏为诸侯,封建秩序进一步瓦解
公元前369年 道家学者庄子(前369─前286)在世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用商鞅开始变法
公元前353年 桂陵之战,齐败魏
公元前350年 秦国迁都咸阳,商鞅再次变法
公元前341年 马陵之战,齐败魏
公元前340年 楚国诗人屈原(前340─前278)在世
公元前334年 魏惠王与齐威王互尊为王
公元前334年 战国法家大力提倡「重本抑末」
公元前328年 秦任张仪为相,以连横对抗苏秦之合纵
公元前325年 赵武灵王立
公元前313年 儒家学者荀子(前313─前238)在世
公元前312年 丹阳之战,秦败楚
公元前307年 赵武灵王采「胡服骑射」
公元前306年 楚灭越
公元前288年 齐愍王与秦昭襄王互尊为东帝、西帝
公元前286年 齐灭宋
公元前284年 是年燕国等联军破齐都临淄
公元前280年 法家代表人物韩非(前280-前233)在世
公元前279年 秦、赵会于渑池。即墨之战,齐败燕
公元前278年 秦破楚郢都,楚迁都于陈
公元前264年 战国时已用漏壶记时
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秦败赵,次年秦围赵都邯郸
公元前257年 信陵君救赵
公元前256年 周向秦献地,东周灭亡
公元前256年 都江堰、郑国渠于此后相继开凿
公元前249年 楚灭鲁
公元前230年 是年秦出兵吞并六国,首先攻韩,韩亡
公元前228年 赵亡
公元前227年 燕遣荆轲刺秦王嬴政,未成
公元前225年 魏亡
公元前223年 楚亡
公元前222年 燕亡
公元前221年 秦灭亡齐国,统一中国

比起西周,东周时期的生产力又有新的发展,采矿、冶炼、铸造业中出现了许多新工艺,如竖井中采用垛盘支护,使采掘深处的铜矿成为可能;硫化矿冶练技术的出现,拓宽了铜矿资源的利用;焊接、嵌错、鎏金和失蜡法铸造工艺等,使中国的青铜时代进入又一个繁荣期。

铁器的出现,特别是战国中叶以后铁工具在农业和手工行业中逐渐普及,有力地推动了社会生产的发展。社会分工更细,各行各业的兴盛,促进了商品的生产和流通,使商业活动空前活跃。

新兴地主阶级及相应生产关系的出现,对旧有生产方式是个沉重打击。这是生产力的一次解放。可是分封制导致割据与混战,给社会经济带来很大的损失,造成人员的大量伤亡。各国之间设关立禁,也不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

因此,只有实现统一,才能促使社会更快地发展和进步。广大农民、工商业者和新兴地主都盼望统一。

虽然统一是靠长时间战争实现的,人民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它毕竟换来了历史的进步,使一种新的制度得以确立。

秦始皇统一六国,在古代史上是一件大事,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秦始皇废除了古代的封国建藩制度,推行郡县制,从中央到地方建立层层控制的统治体系,并采取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等措施,对中国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秦的统一,为中国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