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晋及十六国
(公元317年-公元420年)
西晋王朝灭亡后,汉族政权退守江东。公元317年,镇守建康(今江苏南京)的晋宗室司马睿(晋元帝)在江南重建晋室,史称东晋。东晋政权维持了长期的偏安统治,到公元420年被刘裕所建立的宋所取代,共享国103年,历4代11帝。
东晋帝系表
东晋是门阀政治发展的鼎盛时期,皇权衰落。晋元帝司马睿称帝有赖于南方官僚士族的拥戴,东晋政权建立之初,先后平息了王敦和苏峻之乱,统治趋于稳定。门阀大族王、谢、庾、桓先后支配着王朝政局。
王敦之乱
东晋初年,晋元帝司马睿有感王氏权重,遂逐渐任用南方大族戴渊、周嵩与北方二流大族刘隗、刁协等人,以制约拥兵坐镇武昌的王敦。
永昌元年(322年),王敦利用大族对政府发奴为兵的不满情绪,以诛除刘隗、刁协为口实,在武昌起兵叛乱,并迅速攻下建康,刁协战死,刘隗投降石勒,戴渊、周嵩被杀,其他一百多名官吏也被罢免。之后,王敦退还武昌。司马睿死,明帝司马绍即位,调配兵力,加强石头守备。
太宁二年(324年),移镇姑熟(今安徽当涂)的王敦再次叛乱,但中途病死,叛乱结束。
苏峻、祖约之乱
东晋咸和二年(327年),护军庾亮以苏峻拥兵据历阳(今安徽和县),认为必为祸乱,故下令征讨苏峻。峻闻讯,遣使固辞宰辅之职,不从。后峻又乞补青州界一郡,覆不许。峻遂拒不应命,勒兵自保,遣将密结祖约,谋起兵共讨庾亮。祖约乃遣祖涣、许柳率众助峻。十二月,苏峻军队袭陷姑熟(今安徽当涂),进逼慈湖,直向建康,京师震动。官军屡败,亮奔逃寻阳(今江西九江)。峻率众因风纵火,台省及诸营、寺、署一时荡尽,遂陷宫城,纵兵大掠官库,侵逼六宫,驱役百官,裸剥士女,哀号之声,震动内外。峻自为骠骑领军将军,录尚书事,改易官司,置其亲党,朝廷政事一皆由之。
咸和三年(328年),庾亮、陶侃、温峤联合起兵讨伐苏峻,峻兵败被杀,祖约逃奔石勒。
祖逖北伐
永嘉之乱后,北方大族祖逖率亲党南渡,居于京口(江苏镇江)。早在东晋建国前,他就向司马睿请求北伐,被任为豫州刺史。
建兴元年(313年),祖逖率部曲百家渡江,中流击楫,发誓收复中原。当时中原郡县系统已经崩溃,到处都是坞壁,祖逖采取灵活策略,招抚坞壁,屡破石勒,使黄河以南尽为晋土。当祖逖练兵积谷,为进取河北做准备时,晋元帝司马睿担心祖逖的发展对他不利,故任戴若思为征西将军,都督北方六州军事,节制祖逖。祖逖眼看北伐无成,忧愤成疾,死于军中。
祖逖死后,东晋内部连续发生王敦和苏峻之乱,朝廷忙于平乱,无暇北顾,石勒乘机占领了河南,晋军被迫退到淮南,祖逖北伐的成果也化为乌有。
殷浩北伐
永和三年(347年),大司马桓温灭蜀后,其势日盛。会稽王司马昱忌之,慕扬州刺史殷浩盛名,故以为心腹,以抗桓温。护军将军王羲之为求内外和协,劝浩不宜与温构隙,浩不从,于是与温颇相疑贰。
五年,朝廷欲乘石虎新死荡平关河,以浩任都督扬、豫、徐、兖、青、五州军事,统军进取中原。
九年,浩趁前秦内乱之际,自寿春(今安徽寿县)率大军北伐前秦,以姚襄为前锋。浩至许昌(今河南许昌东),会征西将军谢尚兵败,浩退还寿阳,整军复进,襄怀恨浩谋图己,乃伏甲山桑(今安徽蒙城北),纵兵击之,浩军大败,弃辎重,退保谯城(今安徽亳县),兵械军储皆为襄所获。桓温与殷浩有隙,及闻其败,上疏指责浩连年北伐败绩,粮械尽失,反以资敌,请罪之。帝遂废浩为庶人。
桓温北伐
桓温是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晋明帝之婿,任都督荆梁四州诸军事、荆州刺史。
永和三年(347年),他率军入蜀,灭了氐人李氏的汉国,声威大振。后来他曾三次北伐。
第一次是在永和十年(354年),他亲率步骑四万余人,连破氐族苻健军,直抵霸上(今陕西长安东)。当地居民「持牛酒迎温于路者十八、九,耆老感泣曰:『不图今日复见官军!』」(《晋书‧桓温传》)桓温因军粮不继,未能攻克长安,退返襄阳。
第二次北伐是在永和十二年(356年),桓温击败羌族贵族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向晋穆帝建议还都洛阳;又建议自西晋末年南迁的土庶人等,一律返回故乡。但上自皇帝下至达官贵人,均安于江南一隅,不愿北还。桓温的建议未被采纳。后来桓温返回江南,洛阳和其他已恢复的土地又相继失掉。
第三次北伐是在太和四年(369年),桓温率步骑五万人大败前燕军,进抵枋头(今河南浚县)。可是前燕得到前秦的支援,截断了晋军的粮道,桓温只得退兵。在退兵途中,晋军遭到前燕骑兵的追击,死伤三万人。
东晋与前秦淝水之战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383年),前秦苻坚统一北方后,强征北方各族人民,组成八十七万大军南下,想一举灭掉东晋。
苻坚先派他弟弟苻融率军二十五万为先锋,从长安向东进发。九月苻坚亲率大军进驻项城,而苻融之先锋亦已抵颍口,并向东晋在淝水西岸的重镇寿阳展开进攻。
东晋遂派谢玄等统率北府兵八万将士迎战苻坚;另派水军五千增援寿阳。惜寿阳失守,水军部队只得在离洛涧二十里处驻扎下来。苻坚得知秦军攻下寿阳,便把大军留在项城,只率八千轻兵赶至寿阳。他自以为胜利在望,便派朱序去劝晋军投降。但朱序却将秦军之细实告知晋军。晋军将领谢玄根据朱序所报部署,突袭驻在洛涧的秦军前哨阵地,歼灭秦军万余人;接着晋主力挺进至淝水东岸,与秦军对峙于淝水。
苻坚登上寿阳(今安徽寿县)城楼,见晋军阵营严整,又远望八公山上的草木,以为都是晋军,心中畏惧。当时秦军贴水布阵,谢玄要求秦军稍退,让晋军渡过淝水进行决战。苻坚以为可以乘晋军半渡时进行偷袭,便一口应允。岂料秦军皆是强征得来的乌合之众,人心浮动,将士厌战,加上从前的晋军降将朱序乘机高呼:「秦军败了。」于是秦军一退而不可复止,东晋军队乘胜追击,大败秦军。苻坚在逃跑途中,听到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
战争结果,晋军以少胜多,前秦政权很快瓦解,东晋得于偏安江左。
此后,南方由于外乱威胁解除而爆发内战,孙恩、卢循起兵。
孙恩、卢循起事
孙恩,琅邪人,世奉五斗米道,早年随其叔孙秦借传道为名,聚民集众,后被司马元显迫逃到海上。至公元399年,司马元显发客为兵,激起了江南八郡人民的反对,孙恩亦趁机反晋。他从海上攻上虞,杀县令,袭据会稽,又杀内使王凝之,举众数方,临海、东阳、淳安、义兴、会稽、永嘉、吴郡、吴义等八郡响应。不到十天,孙恩已聚众几十万人,准备进攻建康。谢冲、谢邈等被杀,孙恩据守会稽,自号征东将军,三吴震动,朝廷遂派刘牢之指挥北府兵前去镇压,连败孙恩军,迫令其率众二十万退入海中。
400年,孙恩复攻上虞,击杀谢琰。刘牢之又率兵攻之,孙恩兵败,退入海岛。401年,孙恩军沿海北上到长江口,攻杀晋国内使袁山松,续攻建康。晋廷再派刘牢之拦击,双方战于京口,孙恩大败,又一次退入海岛。402年,孙恩举军攻临海失败,投海自杀。余众由其妹夫卢循率领。
卢循虽接受永嘉太守的任命,仍不断进攻沿海郡县,但均为刘裕所败。
404年,卢循率众由海道进攻番禺,后攻占广州。
405年,东晋朝廷正式任命他为征虏将军、广州刺史。
至义熙六年(410年),卢循与其姐夫徐道覆再次乘机北伐东晋。二月,北伐军兵分两路,一路由卢循率领越过五岭,直指江陵,击败荆州刺史刘道规;另一路由徐道覆率领直下庐陵、豫章,大败官军,杀死镇南将军江州刺史何无忌。及后,卢、徐二军兵合一处,在桑落洲大败晋卫将军、豫州刺史刘毅。卢循再败何无忌、刘道规、刘毅,东晋朝廷见事态紧急,故连忙召回北伐的刘裕。此时卢循和徐道覆二人却在进军问题上发生争执,刘裕趁这机会大募士卒,修补城池。相反卢循的北伐军陈兵建康城下,无所作为,军队战斗力大减,最后,只得撤守寻阳。十月,徐道覆率水军三万进攻江陵,但为刘道规所败,损失万余人。十二月,卢循与晋军在左里、大雷等地决战失利,退守广州。义熙七年,刘裕派兵击杀徐道覆,及后卢循攻番禺不下,转往交州,为交州刺史杜慧度所败,投水自杀,乱事始平。
桓玄叛晋
东晋末年,宗室司马道子专权。
隆安二年(398年),镇守京口的王恭和荆州刺史殷仲堪及桓温之子桓玄等人相继起兵反抗,事后,长江中游地区为桓玄所割据,下游的京口和江北地区为北府将领刘牢之控制。东晋朝廷实际控制的区域,只剩下江南一隅,百姓赋税和兵役沉重,终引发了孙恩、卢循起事。
元兴元年(402年),割据江荆的桓玄利用孙恩起事的机会,攻下建康。次年,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楚。不久,另一大将刘裕起兵讨伐桓玄,桓玄被击败,逃到寻阳,裹挟晋安帝司马德宗辗转于江陵(今湖北省江陵县)一带。公元404年,桓玄兵败被杀,安帝才得以复位。
刘裕北伐
东晋末年,北府将领刘裕控制朝政。占据山东地区的鲜卑慕容氏南燕政权,此时便乘东晋衰乱之际屡次侵扰东晋边境。
义熙五年(409年)二月,慕容超大掠淮北,刘裕兴兵北伐。四月,率水军从建康北上,沿淮河,越大岘(今山东沂水北穆陵关),次年攻破南燕都城广固(今山东益都西北),收复青、兖两州,追获慕容超,斩首建康。
七年(411年),镇压卢循起事军。
八年(412年),消灭了刘毅,以及可能形成威胁的诸葛长民、晋朝宗室司马休之等,清除异己势力,巩固了后方。
九年(413年),西攻谯纵,收复巴蜀。
十二年(416年)后秦主姚兴病卒,子姚泓继立,兄弟相杀,关中扰乱。刘裕乘机率大军分兵四路北伐后秦,进攻关洛。途经黄河,击败北魏军。翌年进克洛阳,至潼关,命大将王镇恶直趋长安,姚泓投降,后秦亡。晋军收复长安,在少数民族统治下达百年的汉族百姓纷纷响应。
这时留在朝廷坐镇的尚书左仆射刘穆之病故,刘裕怕政权旁落他人之手,便留次子刘义真镇长安,王修、王镇恶等率兵万余辅佐,自己仓促返回建康。长安留守军内讧,夏主赫连勃勃乘机夺取关中。刘义真虽被迫撤出长安,但自潼关以东、黄河以南直至青州已为南朝版图,江淮流域得到保障,这是祖逖、桓温、谢安经营百年所未能达到的。刘裕在朝廷中声望也达到极点,进而实现禅代。
永初元年(420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东晋亡,南朝始。
东晋统治者不以恢复中原为意,门阀大族致力于南方的庄园经营。北方大族及大量汉族人口迁徙江南,给南方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南下的北方农民和土著农民辛勤劳动,开辟南方广大的山泽荒野,促进了江南的开发,使中国经济重心开始由黄河流域向长江流域转移。
与此同时,中国北方陷入分裂混战,黄河流域成匈奴、羯、鲜卑、氐、羌等「五胡」族军阀争杀的战场,各个「胡」族首领纷纷建立政权,和东晋汉族政权长期对峙,史称五胡十六国。
五胡十六国情况简表
国名 | 创立者 | 民族 | 国都 | 存亡年代 | 亡于何国 |
成汉 | 李雄 | 氐 | 成都 | 304─347 | 东晋 |
前凉 | 张寔 | 汉 | 姑臧 | 314─376 | 前秦 |
前赵 | 刘曜 | 匈奴 | 长安 | 318─329 | 后赵 |
后赵 | 石勒 | 羯 | 襄国、邺 | 319─351 | 冉魏 |
前燕 | 慕容皝 | 鲜卑 | 龙城、邺 | 337─370 | 前秦 |
前秦 | 苻健 | 氐 | 长安 | 351─394 | 后秦 |
后燕 | 慕容垂 | 鲜卑 | 中山、龙城 | 384─407 | 北燕 |
后秦 | 姚苌 | 羌 | 长安 | 351─417 | 东晋 |
西秦 | 乞伏国仁 | 鲜卑 | 苑川、金城 | 385─431 | 夏 |
后凉 | 吕光 | 氐 | 姑臧 | 386─403 | 后秦 |
南凉 | 秃发乌孤 | 鲜卑 | 乐都、西平 | 397─414 | 西秦 |
北凉 | 段业、沮渠蒙逊 | 匈奴 | 张掖、姑臧 | 397─439 | 北魏 |
南燕 | 慕容德 | 鲜卑 | 滑台、广固 | 398─410 | 东晋 |
西凉 | 李暠 | 汉 | 敦煌、酒泉 | 400─421 | 北凉 |
夏 | 赫连勃勃 | 匈奴 | 统万、高平 | 407─431 | 吐谷浑 |
北燕 | 高云、冯跋 | 汉 | 龙城 | 407─436 | 北魏 |
从公元304年匈奴贵族刘渊建立汉国,316年灭掉西晋,到439年鲜卑拓拔部统一北方,这100多年里,北方各民族相互争战,先后建立了前赵(匈奴)、后赵(羯)、前燕(鲜卑)、前凉(汉)、前秦(氐)、后秦(羌)、后燕(鲜卑)、西秦(鲜卑)、后凉(氐)、南凉(鲜卑)、西凉(汉)、北凉(卢水胡)、南燕(鲜卑)、北燕(汉)、夏(匈奴)等十五个政权,连同西南氐族建立的成汉,总称十六国。
在十六国时期,除十六国之外,还有汉人冉闵建立的魏、丁灵翟氏建立的魏、武都氐帅杨氏建立的仇池国、鲜卑慕容氏建立的西燕、鲜卑拓跋氏建立的代五个政权,总计先后建立了21个政权。
上述政权中,后赵、前燕、前秦都曾占据过北方的大部分疆域,尤其是前秦曾基本上统一了北方,不过时间都很短,在百余年时间,北方战乱基本上没有停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