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用太监的皇帝为何多无好下场

在李自成大兵压境的危急时刻,34岁的崇祯皇帝在生命最后时刻,做了反思。写下一段著名的遗言:

“朕凉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显然,这位亡国之君把亡国之责算在了外廷大臣头上,而没有指责内廷的太监。而他信任的太监,在国家危亡时的表现又如何呢?

重用太监的皇帝为何大多没好下场

史书记载,这批宦官“挟势恣肆”。

他们仗势欺人、无法无天。掣肘将领,侵蚀军饷,谎报军情,冒功请赏,无恶不作。崇祯政权的崩盘是以宦官监军纷纷主动向农民军投降为标志。

本来,在李自成兵进北京时,崇祯帝已向各地发出“勤王”急令,各地兵马正入援京师。熟料,他所信任的监军们降得太快。李自成的农民大军开到京城前的居庸关,本来准备与守关的明军大战一番,不想镇居庸关监军太监杜之秩、杜勋闻风丧胆、不战而降。短短三天,李自成就越过居庸关来攻北京城,兵临北京城下时,杜勋自告奋勇入城劝降,守城太监曹化淳一劝就降,旋即献出彰义门。

“彰义门之变”宣告了崇祯太监军的彻底灭亡。这些太监监军们不仅彻底葬送了军队,而且最后帮着李自成把崇祯推向煤山自尽。

自古哪有太监主导的威武之师?重用太监的崇祯同样付出了沉重代价。

不得不说,崇祯对太监了解有限,他以为哥哥重用的太监不是好人,而自己要用的都是忠实的奴才,信得过。而浑然不知,其实宦官大同小异,都是不堪大用的,这是由宦官的本质决定的。

纵观中国宦官史,如蔡伦、郑和名垂青史者凤毛麟角,大多数是遗臭万年的魏忠贤之流。总得看来,太监群里,还是坏人居多。这是为什么?

查考中国历史我们知道,中国的宦官史比封建史还悠长,远在周代的时候就有太监了,直至清亡。在长达三千年的历史中,这个人群大多是史书与评书中奸险小人的代名词,他们弄权、害人、阴险,恶用其极。

难道他们是“天生的恶人”吗?

非也。宦官群体的出身和宫女群相仿,大多是苦孩子出身。名义上他们是自愿“净身”入宫的,实际上都隐含着血泪。一个好端端的男儿,像猪马一被“骟”,心中的苦楚可想而知。

我们现在讲“身残志坚”,更多是说给先天或后天不幸残缺者。而太监的身残是人为的、刻意的。就像当下出卖自己器官换取奢侈品的人,他们的精神也是患上严重疾病。

从生物的角度看,阉割是一种残忍的行为。人类对动物阉割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肥育效果。通过摘除睾丸,可使它们的性机能消失,使它们变成一个丧失生存欲望的活机器,以便让它们为我们生产更多的肉蛋奶,而且性情变温顺老实,便于人类的管理,至于它们的生殖欲望我们无须考虑。

如果说对动物都应心存怜悯,那么人类对于同类生殖权利的剥夺,又是怎样的一种“文明”?这种“文明”的传播者,传播着怎样的残忍、阴暗心理?

儒家二圣孟子曰:“食色,性也”。现代生理学家赖希认为,性压抑产生僵化的性格,导致病态的荣誉、义务和自制的观念,磨灭了人因经济压迫而产生的造反欲望。

可见,性欲也是生产力。有性欲的人,能使自己身上产生巨大的生命活力,为了后代,也催生强烈的进取心。如果失去了性欲,便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正在消失,进取对于他们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

古人讲“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而太监在阉割之后,性功能就丧失了,自然也就失去了繁殖后代的能力。无性无后的人生,“趣味”何在?生存的意义也只是为了生存,世界上所有的一切,几乎对他们都不再有意义了。从生物学的意义上讲,他们已经不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他们丧失了正常生物的基本机能他们没有正常人的稳定生存目的和正常的心态,因此太监在很多问题上,态度消极,生活随和,甚至会主动地放弃努力。

从心理学分析,精神的极度贫乏产生致命的无能感,而无能感却是虐待狂症发生的一个主要来源。所以,太监一旦掌握了权力,或者有了钱财,那么无能心态会随之一变,变得贪婪、凶狠和残暴,甚至发展其“攻击性的性欲”,把恐怖的惩罚作为快乐。

因为他们的遭遇是非人的,所以一旦他们主事,看待问题的就是非人的。完全是主奴价值观。他们是皇帝的家奴,因己及人,太监一得势就视满朝臣工为其奴才,要是哪个官员不买账,他就视为异己一定要清除。

比如明末阉党党首魏忠贤在政坛炙手可热,他把皇帝之外的所有人都视为自己奴仆。辽东经略孙承宗百战名将,在东虏肆虐时独当一面,连努儿哈赤都说:“有那个孙南蛮子,我过不了长城了。”但由于孙承宗不向魏递门生帖子(拜干爹),魏就逼得孙承宗解甲归田。

很多人认为魏忠贤坏透了,但我们不能以圣贤心态要求魏忠贤这样的人,一个以忍辱来获取准至尊地位的人,虚荣心极强,一旦混出来不容任何人不敬。如果谁不敬只会诱发他的自卑从而导致加倍报复。他们只知主子才配有尊严,岂知他人也有人格尊严?一个对黑暗安之若素甚至成就于黑的人,先阴谋后阳谋,必无光明可言。

至此,我们就不难理解太监堆里恶人多的现象了。他们首先是社会的受虐者,而后发展为施虐者,始作俑者,皆自最残酷、最不人道的手术。而重用太监的皇帝,大多是自己的执政水平吃力,需要奴才做援手,而这些大多不是好人的奴才,一旦得了势,就会将人性丑陋一面随着膨胀的特权发挥到极致,如是国政还有好吗?所以从东汉桓灵二帝到晚明崇祯的哥哥天启帝,重用太监的皇帝,留下的都是破败江山。

对于宦官的这些本性,崇祯不以为然。据明代笔记小说《燕都日记》记载,公元1644年4月,崇祯皇帝在赴景山上吊自杀,干了一件令人惊诧的事:

“传谕收葬忠贤骸首,墓于香山碧云寺”。

香山碧云寺是魏忠贤生前为自己选的风水宝地,那里还建有他的生祠,而崇祯临死前收集魏尸骨厚葬于此,等于了了魏忠贤生前之愿。

《燕都日记》称,崇祯之所以这么做,是在四面楚歌之际,听了贴身太监曹化淳——就是后来向李自成献城投降那位太监,说了这样一句话——“忠贤若在,时事必不至此”。

显然,在太监们心目中,魏忠贤比那帮大臣更实用、更能干。

那么,此时崇祯心里是否也如此默认呢?

不得而知。总之,他在最后时刻把亡国之罪全部推到大臣身上,而不从自身找原因,更没有埋怨不争气的太监,还厚葬魏忠贤,可见并没有死个明白。最后,哥哥的破败江山,彻底被他和他的那群太监监军们败个干净。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