梃击案(明末三大案之一)
梃击案是发生在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一场有关太子朱常洛被刺杀的政治事件。
当时,万历帝的皇后无子嗣,王恭妃生子朱常洛,郑贵妃生子朱常洵。开始,因郑贵妃得宠,万历帝想违背“立嗣立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引发国本之争,遭到朝中大臣和东林党的反对,[1] 不得已只好册立朱常洛为太子。[2]
后来有个叫张差的人,手持木棒闯入太子的居所——慈庆宫,并打伤了守门太监。张差被审时,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引进的。[3] 时人怀疑郑贵妃想谋杀太子,但皇帝不愿深究,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又在宫中密杀了庞保、刘成二太监,以了此案。[4]
张差梃击案背后主使是不是郑贵妃已无定论,也有人怀疑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目的是借此陷害郑贵妃。而梃击案真相究竟如何,恐怕无人知晓了。梃击案遂成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5]
背景
国本之争
在中国历代皇朝的礼制中,皇帝立皇后所生之嫡长子为太子,而皇后无所出时,则以年长者为太子。虽然明朝数代皇帝经过特别情况而被立为帝(明成祖起兵篡夺侄儿惠帝的帝位,明代宗景泰帝因明英宗被俘而被大臣拥立,明世宗因明武宗无子而入继大统),但明朝亦仍然依袭这套礼制。[5]
万历帝在位期间,由于王皇后无子,故朝臣主张立皇长子为太子,皇长子就是朱常洛。朱常洛是万历帝长子,但不是皇后所生,是与一位王姓宫女有染,宫女怀上了孩子,可是万历皇帝并不喜欢她。万历帝真正宠幸的是郑贵妃。她在14岁的时候就成为19岁的万历皇帝的宠妃。她美貌而且聪明机警,敢于毫无顾忌地挑逗、嘲笑万历皇帝,同时又能倾听皇帝诉苦,她为皇帝生下了两个孩子,其中皇三子朱常洵最为万历皇帝所喜爱。[1] 万历帝希望福王为太子,但是依照祖训,应册立朱常洛为皇太子。郑贵妃亦不断向万历帝进言。[6] 但朝臣坚持立朱常洛为皇太子,而皇太后李氏和王皇后也支持立朱常洛。[7]
大臣们也纷纷上书,要求皇帝早立太子,免生祸乱。[1] 最初万历帝不断拖延,弄至皇长子十岁时,因为储位未定,不能就学读书。[8] 万历帝虽然处分一些支持皇长子的大臣,但东林党也支持皇长子,使支持皇长子为太子的声势更大。万历二十九年,皇长子朱常洛二十岁,万历帝在无法拖延下终于策立朱常洛为皇太子,[2] 常洵为福王,封地为洛阳。
国本之争,演变成皇帝与士绅大臣的势力之争。结果,郑贵妃一班人并不死心,朱常洵同年10月被封为福王,按道理应该离开京城,到属地洛阳就任。但在郑贵妃的要求下,他却迟迟没有离京,总在伺机寻找机会。太子朱常洛的地位并不稳固,双方明争暗斗,终于爆发明朝立国以来最严重宫廷仇杀事件——梃击案。[9]
过程
闯入皇宫
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五月初四的黄昏,有一男子,手持木棍,闯进太子朱常洛居住的慈庆宫,欲刺杀太子,击伤守门太监,太子内侍韩本用闻讯赶到,在前殿逮捕该男子。[10]
手持木棍闯皇宫击伤多人,马上有人把此事报告给万历帝,万历帝当即命令法司提审问罪,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按律当场审讯。男子名叫张差,蓟州井儿峪人,没说上几句话,就开始颠三倒四,像一个疯子。[10]
御史再三讯问,可张差总是胡言乱语,什么吃斋、讨封,问了数小时,也没将实情供出。[11]审判官不耐烦把他交给了刑部定论。交到刑部后,由郎中胡士相等人重新提审。[9]
供出实情
这时张差似乎清醒了些,回答:“我被邻居李自强、李万仓等人欺负了,他们烧掉我的柴草,我非常气愤,就打算到京城告状,击鼓伸冤。于是我就在4月中旬来到京城。我是从东门走进来的,但我不认得路,只好一直往西走,半路上遇到两个男子,给了我一根枣木棍,告诉我拿着这根枣木棍就可以伸冤了,我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可能一下子犯迷糊了,就走到皇宫宫门了,还打伤了许多人,最后被捉住了。”[12]胡士相仍然难下结论,他认为张差是疯癫之人,于是把情况上奏了万历帝。[13]
刑部提牢主王之寀看出了蹊跷。有一天,王之寀为牢中犯人分发饭菜,觉得张差决不像疯癫之人。于是他决定再次审讯张差。为了让他说出实情,王之寀对张差说:“你说实话,就给你饭吃,要不然就饿你。”张差低头不语,过了一会儿说道:“不敢说。”王之寀当即命牢中其他狱吏回避,只留两名狱卒在旁,亲自对他进行审问。[14]在威逼之下,张差说出了实情,牵出惊天阴谋。[15]
据张差讲,他本名叫张五儿,现年三十五岁,在蓟州井儿峪居住,[16]父亲已经去世,比较近的亲戚有马三舅、李外父等人,[17]靠砍柴与打猎为生,在一个月前,张差在济州卖完货后,赌钱输了,结果遇上一位太监,太监说按他的要求去做,完事后就能给他30亩土地。于是张差随这位太监入京,来到一个大宅子又来了一个老太监,老太监供与酒肉。几天后,老太监带他进紫禁城。老太监交木棒给张差,又给酒张差饮。带他经过厚载门,带到慈庆宫,并嘱咐他说:“你先冲进去,撞着一个,打杀一个,杀人也无妨,尤其见到穿黄袍者(是太子朱常洛)这是奸人,打死他,重重有赏,如被人捉住,我们自会救你。”[18]后来他就被逮住了,再问那个太监是谁,张差就不说话了。[19]
幕后真凶
万历帝一听,似乎还有隐情,命令员外郎陆梦龙再次提审张差,[20] 并引诱他:如画出入宫的路径,说出所遇到人的名字,不仅可以免除他的罪过,而且可以偿还他被烧掉的柴草。张差信以为真,于是说:“马三舅名三道,李外父名叫守才,都住蓟州井儿峪。前面不知道姓名的老公公,实际上是修铁瓦殿的庞保。三舅和外父常到庞保住的地方送灰,庞保、刘成两个人在玉皇殿前商量,还有我三舅、外父,他们逼我拿着棍子打进宫中。如果能打到太子,吃也有了,穿也有了,一同密谋的还有姐夫孔道。”[18]随后又画出入宫路径。
张差的供言,结果供出是郑贵妃手下太监庞保、刘成指使。
陆梦龙马上派人调查取证,逮捕了马三道等人,经核实,张差说的基本无误。但是庞保、刘成二人,仅是两名太监,地位低下,单凭他们不可能有如此胆量。可他们均是郑贵妃的内侍,朝臣有人怀疑是郑贵妃背后指使,想要谋杀太子,以便扶立福王。王志、何士晋、张问达奏疏谴责外戚郑国泰“专擅”。一时间朝野哗然,纷纷猜测,消息传开后,郑贵妃则惶惶不可终日,赶来见万历帝,向皇上哭诉。
结果
万历帝要她去向太子表明心迹,对郑贵妃说:“群情激怒,朕也不便解脱,你自去求太子吧!”
朱常洛看到父亲生气,又听出话中有音,只得将态度缓和说:“这件事只要张差一人承担便可结案。请速令刑部办理,不能再株连其他人。”万历帝听后,顿时眉开眼笑,频频点头:“还是太子说得对。”万历帝见牵扯到郑贵妃,不想再追查下去。最后以疯癫奸徒罪将张差处以凌迟。[21]张差临死前曾说:“同谋做事,事败,独推我死,而多官竟付之不问。”[22];马三道等人被发配边疆;庞保、刘成两人暂时没有追究,不久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三法司前后五次会审庞保、刘成两人,由于人证消失,庞、刘二犯有恃无恐,矢口否认涉案。[23 六月一日,万历帝密令太监将庞保、刘成处死,全案遂无从查起。一场梃击案最后就这样不了了之。[24]
争议
梃击案到底是不是郑贵妃指示,还是太子自演自导的一出苦肉计,借此陷害郑贵恐怕无人知晓了。而此案成为晚明三大疑案之一。[5]
评价
万历怠荒,制度废弛,是梃击案出现的历史背景;言官扰乱,遇事众议,是梃击案争而不决的根本原因;郑贵妃与皇太子的和解,则使梃击案迅速划上句号。[25] 梃击案是明朝皇室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26] 说到底都是国本之争的继续。[27]
影响
当时的礼部右侍郎何宗彦疏说:“张差一事,真亘古奇变”。[22]
郑贵妃策动梃击事件,因东窗事发使郑贵妃势力大衰,万历帝不得不放弃立福王为皇太子的想法。而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28]
- 参考资料
- · 1. 文秉,《先拨志始》:祖制:既立太子,凡朔望大节,东西两宫同诸贵妃俱诣太子望母宫行庆贺礼。郑贵妃方盛宠,神庙意颇难之,因托言欲候中宫生子以为太子。外廷不察,建储之疏朝夕继续,而上圣怒所由起也。大理评事雒于仁进《四箴疏》,神庙大怒,特御平台召辅臣面谕,欲加重处。遂宣光庙、福王来见,时首辅申时行见,曰:“皇长子龙姿凤表,敢贺有道之祥;皇次子兰芽玉质,足徵螽斯之庆。”
- · 2. 文秉,《先拨志始》:是年皇长子出阁讲书,后四年行冠礼,又三年乃册立为皇太子,次年成婚。册妃敦氏,即孝元皇后也。
- · 3. 《明史·神宗本纪》:四十三年夏五月己酉,蓟州男子张差持梃入慈庆宫,击伤守门内侍,下狱。丁巳,刑部提牢主事王之寀揭言张差狱情,梃击之案自是起。己巳,严皇城门禁。癸酉,召见廷臣于慈宁宫。御史刘光复下狱。甲戌,张差伏诛。
- · 4. 《明史·光宗本纪》四十三年夏五月己酉,蓟州男子张差持梃入慈庆宫,事复连贵妃内珰。太子请以属吏。狱具,戮差于市,毙内珰二人于禁中。自是遂有“梃击”之案。
- · 5. 《明末三大疑案揭秘》,《民间传奇故事:a卷》,2015(2):68-69。
- · 6. 文秉,《先拨志始》:郑贵妃身负盛宠,福王生,即乞怜神庙,欲立为太子。郑贵妃身负盛宠,福王生,即乞怜神庙,欲立为太子。
- · 7. 马佳佳,《国本之争与万历政局》,《延安大学》, 2014。
- · 8. 《明史纪事本末·卷六七‧争国本》
- · 9. 牛创平,《紫禁城内梃击案》,《文化交流》,2008(11):76-80。
- · 10. 《明季北略·卷1》:“初万历四十三年乙卯五月初四日,蓦有男子闯入东宫,以梃掊仆守门内侍一人,韩永用等呼集执之,送部鞫审。是犯姓张名差,御史刘廷元疏言迹涉风魔,貌如黠猾,刑部郎中胡士相等定为风癫,提牢官王之采重加讦问,言有马三道诱至庞、刘二太监处,语多涉郑国泰。国泰出揭自白。”
- · 11. 文秉,《先拨志始》:张差变起,人情汹汹,咸归指宫闱,巡视皇城。御史刘廷元疏云:“按其迹,若涉疯魔;稽其貌,的是黠猾。”
- · 12. 文秉,《先拨志始》:于本年三月内收到割柴草,堆货卖,被内差官李自强、李万仓,欺差硬买,不从,将前柴草尽行烧毁,致差气忿,要赴朝内声冤。遂于五月初四日,手拿枣木棍一根,从东华门进,一路无人阻挡,直至慈庆宫门首,要行闯进,遇守门内官李鉴吆喝拦住,差即向鉴一棍,打伤在地,竟跑入前殿檐下,被拿住等情。又该提牢主事王之宷题为鞫问狱情系于根本等事,内称十月十一日(按:十字,《纪事本未》作本字,盖即此五月事也。十字的系本字之误。且此案已于六月奏结矣)散饭狱中,见差年壮力强,非疯魔之人。问差何由执棍至宫,初招“我迷了”,只说告状苦死撞进。
- · 13. 十年砍柴,《梃击案:晚明政局的一个标本》,《时代教育:先锋国家历史》, 2008(3)。
- · 14. 文秉,《先拨志始》:臣问:“汝若不招,再加刑法。实招,与饭吃。不招,饿死。”差见饭低头招:“不敢说。”臣麾去官吏,止留二吏扶住,问他实招。
- · 15. 赵刚,《晚明宫廷三案》,《紫禁城》, 1990(4):12-13。
- · 16. 文秉,《先拨志始》:臣等审得张差供年三十五岁,唤名张五儿,系蓟州井儿峪居住。
- · 17. 文秉,《先拨志始》:后提牢主事王之宷疏言:“张差招称有马三舅、李外父、不知姓名公公等语。”
- · 18. 文秉,《先拨志始》:据供:“有马三舅、李外父,叫我跟不知姓名老公公,说‘事成与几亩田地种,够你受用。’说罢,老公公骑马到不知街道大宅子,一老公公与我饭吃,说‘不要饿了他,也休要多了’。又说‘你先撞一遭去。撞着二个,打杀一个,打杀了,我有力量救得你’。老公公与我枣木棍,领我从后宰门进到宫门口。守门的手打一巴掌,被我一棍打倒。里边老公公们多了,就被拿住。”等情。本部批覆:“‘按所供口词,似疯魔而又非疯魔者。该司官会同原问,提牢官再行细审。’据供:‘马三舅的名马三道,李外父的名李守才,骑马老公公庞保,住蓟州黄花山修铁瓦殿,马三舅、李外父常往送炭。刘公,我说了刘成罢。庞保约刘成在玉皇殿商量,说‘打上宫去,撞一个打杀一个,打杀了小爷,吃也有你的,穿也有你的。’”又说“小爷洪福大了”等语。
- · 19. 杜廷广,《万历皇帝为何包庇谋杀太子的皇妃》,《中华传奇·大历史》, 2010(1)。
- · 20. 文秉,《先拨志始》:奉圣旨:‘疯癫奸徒张差持梃闯入青宫,震惊皇太子。朕思太子乃国家根本,已传谕本宫添人守门,关防护卫。既有主使之人,即著三法司会同拟罪具奏。’
- · 21. 《明史列传》:其后“梃击”事起,主事王之寀疏言张差狱情,词连贵妃宫内侍庞保、刘成等,朝议汹汹。贵妃闻之,对帝泣。帝曰:“外廷语不易解,若须自求太子。”贵妃向太子号诉。贵妃拜,太子亦拜。帝又于慈宁宫太后几筵前召见群臣,令太子降谕禁株连,于是张差狱乃定。
- · 22. 文秉,《先拨志始》。
- · 23. 文秉,《先拨志始》:郑进、刘登云,坚执本不识认张差。五次严刑,该二犯已故。
- · 24. 《明季北略·卷1》:“科臣何士晋请穷其事,上大怒因召百官进。百官膝而前,时太子、三皇孙俱侍。上曰:昨有风癫张差突入东宫伤人,此是异事,与朕何与?外庭有许多闲说,尔等谁无父子,乃欲离间我父子耶?止将有名人张差、庞保、刘成,即时凌迟处死。其余不许波及无辜一人。寻执太子手,示群臣曰:此儿极孝,我极爱惜他。时御史刘光复伏于众中,喜极扬言曰:陛下极慈爱,太子极仁孝。因班联稍后,声颇高,上误以为别有所争。命中涓拿下,承旨者梃杖交下,上令押朝房待旨。怒稍夷,又以手约太子体曰:彼从六尺孤,养至今成丈夫矣。我有别意,何不于此时更置。至今长成,又何疑耶?寻诛张差于市,毙庞、刘于内庭,事遂寝。于是罢王之采官,补何士晋于外。”
- · 25. 张禾,《明“梃击案”述论》,《宁夏师范学院学报》,1999(2):48-50。
- · 26. 李玉英,《明末宫廷三奇案》,《廉政大视野》, 1998(2)。
- · 27. 杨涟不朽在哪儿 .网易网[引用日期2016-11-24]
- · 28. 图文:铜钱不同命 .网易网[引用日期2016-11-24]
- · 29. 中国国际电视总公司电视剧推介 .新浪网[引用日期2016-11-24]
- · 30. 明朝四大谜案之梃击案 .爱奇艺[引用日期2016-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