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靖难之役-从藩王到皇帝

今天就让我们了解一下朱棣是如何发动靖难之役成功上位的。

首先要从明太祖朱元璋说起,朱元璋完成大一统后,为了确保大明王朝的长治久安,于是朱元璋便动了分封的念头。他便把宗室二十五人封为藩王,驻守边疆和全国各处战略要地,“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这是朱元璋的原话。这些藩王的权利非常大,地位也非常高,并且有军事指挥权,公侯大臣见了都要伏而拜谒。时间长了,这些藩王自然拥兵自重,其中以秦、晋、燕、宁势力最强,其中燕王就是今天的主角朱棣。

朱棣

藩王势力的膨胀,导致的结果就是藩王会对中央政权造成了威胁。早在朱元璋分封藩王时,就有人指出,藩王势力太强,数代之后就会威胁皇权,那时再削藩,恐怕汉代“七国之乱”、西晋“八王之乱”会重演。提醒朱元璋“节制沿边士马”。朱元璋不听,反而将其送入狱中,而历史果然重演!

起因

靖难之役的起因还要从太子朱标病死说起。朱标死后,朱元璋没有立其他儿子为太子,而是立了自己的孙子,原太子朱标的次子朱允炆。朱元璋评价朱允炆“而诚纯孝,顾不忘我乎”,但是后来发现这位皇太孙“仁柔少断”,一点也不像自己这个狠辣、果决的绝世猛男爷爷,一度想更换太子,但在大臣的劝谏下并没有这么做。

朱允炆在朱元璋死后顺利继位,是为明惠帝,改元建文。尽管朱元璋死时发下遗诏,藩王不得进入京师,但是燕王朱棣还是直奔京城建康,朱允炆知道后立即派人令朱棣返回燕京,朱棣对此非常不满。朱允炆虽然“仁柔少断”,但不代表他傻,从这件事,朱允炆已经感受到藩王对中央政权的威胁。“削藩!”便成了朱允炆的头等大事。

朱允炆

洪武三十一年七月,建文帝削周王朱橚,因为他与朱棣是同母兄弟,朱允炆怕两人勾结,于是先废掉了周王。建文元年四月,朱允炆连削齐、湘、代三位藩王,贬为庶人。如此严重的削藩自然激起了中央政权和地方藩王的矛盾,于是,一场中央与地方的对决就此拉开帷幕。

朱棣知道,不做点什么的话,迟早会步周、齐、湘、代几位藩王的后尘。于是朱棣先装病,使建文帝放自己的儿子返回燕京,后来又装傻,但因为自己下属叛变,朝廷已经知道“燕王装病”。于是,朱棣于建文元年七月起兵造反,对抗中央政权。

经过

朝廷知道燕王装病后,就下密旨,令张信去逮捕燕王,令张昺、谢贵逮捕燕王府的官属。然而,不只燕王身边有叛徒,朝廷也有,张信把这件事告诉了朱棣,于是朱棣将计就计,反杀了张昺、谢贵二人,顺便清理了一下府内的叛徒。只这一夜,朱棣就取得了北平的控制权。

燕军控制北平后,建文元年七月,通州、蓟州、遵化、密云相继归附,又一鼓作气攻破居庸关、怀来、永平府,又使反间计使松亭关内讧,守将被下狱。至此,北平周围已无威胁,且兵力大增。

朱允炆得知燕王造反后,决定伐燕。朱棣刚起兵,实力不如朝廷,朝廷就想将燕军围歼于北平。但是朝廷经过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后已无名将,朱允炆不得已使用年近古稀的老将耿炳文为大将军,驸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左右副之,率军30万讨伐燕王。同时,传檄山东、河南、山西三省供应粮草兵饷。

建文元年八月,耿炳文将大军分于河间、鄚州、雄县,互为犄角之势。但燕军抓住时机,趁中秋之夜发动奇袭,大败雄县大军,又伏击鄚州援兵,耿炳文大军大败,燕军大胜。朱允炆于是换将,以李景隆代耿炳文,调兵50万讨燕,围攻北平。

十月,朱棣亲率精兵偷袭大宁,得到宁王朱权所部,兵力大增。而李景隆则趁朱棣不在北平,发起猛烈进攻,但是由于朱高炽用冰冻住城墙,李景隆无法攻下北平,反被朱棣返回后,于郑灞战败。

建文二年四月,双方又在白沟河展开战争,李景隆再败,燕军则趁胜追击,围攻济南,但是燕军久攻不下,于是放弃济南。

九月,朝廷再次换将,命盛庸代李景隆执掌三军。十二月,盛庸与燕军在东昌开启大战,此次燕军战败,且主将张玉战死。

建文三年,燕军南下,一鼓作气,战胜盛庸、吴杰。燕军虽然打败盛庸、吴杰,但自己也损失惨重,可谓是惨胜。虽然双方都损失惨重,但是论起兵源,燕军是比不上朝廷的,因此,想要一步一步从北平打到建康可谓是难如登天。

面对这一事实,朱棣不得不改变战争策略,恰好,有内臣告密朱棣,南京空虚可图,于是朱棣于建文四年挥师南下,接连拿下何福、平安师,又攻克泗州、扬州,兵锋直逼建康。

建文帝发觉大事不妙,燕军竟然绕过前方大军,已经兵临城下,于是遣使于燕请求割地议和,燕王自然不允,即将到手的皇位又岂是一城一池可比的。

结果

当年六月,朱棣攻克建康,宫中起火,朱允炆不知所踪,朱棣登基称帝。

以上便是整个靖难之役的经过。

来源:作者微信公众号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