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
(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
明代建立及明初之君主集权
在元末群雄中,最后推翻元朝、重建汉族一统天下的,是平民出身、曾做过和尚的朱元璋。他原属红巾军的一部,后声势渐盛,独树一帜。朱元璋攻取应天府(今江苏南京)作为根据地,整顿军队,劝课农桑,先后消灭长江中、下游的割据势力。在平定江南以后,于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十月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常遇春为征虏副将军,率兵北伐。
公元1368年(洪武元年)正月,朱元璋在应天称帝,建国号明(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同年夏天,明军长驱北上,节节胜利,元室北遁。八月,明军入占大都,朱元璋终于一统天下。
明朝实行两京制度,初以应天为南京(今江苏南京市),以汴梁(今河南开封市)为北京。
1398年建文帝即位,第二年明成祖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1402年夺得皇帝位,并于1421年(永乐十九年)迁都于北京(今北京市)。其后,历仁宗、宣宗、英宗。
1449年(正统十四年),明英宗率师北伐瓦剌,兵败被俘,郕王即皇帝位,是为景帝。景帝任用兵部尚书于谦击败瓦剌,迎还英宗。英宗于1457年(景泰八年)复辟。其后历宪宗、孝宗、武宗、世宗、穆宗、神宗、光宗、熹宗、思宗。
1644年李自成率农民军攻破北京。思宗自缢,福王即位于南京,1645年(弘光元年,清顺治二年)清军攻破南京,明亡。也有不少史家以1644年作为明朝灭亡之年。
明太祖建国初期虽然推行了一些善政,但由于其出身贫寒、学识浅陋,性格又多疑忌,深恐自己的身世、资历难于服众,于是厉行君主极权的专制统治,以巩固朱姓天下。其君主集权政策主要表现于以下各点:
(一)废除宰相制度:在中央,明朝初设中书省、大都督府、御史台。1380年(洪武十三年),中书省被撤消,废丞相不设,大都督府分为中、前、后、左、右五军都督府,皇权进一步加强。自从胡惟庸以谋反罪被杀后,太祖下令废中书省,不设丞相,其职权分属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各部置尚书一人主理,直接向皇帝负责,这就造成中国历史上皇帝绝对专制的局面。
(二)建立特务统治:胡惟庸一案揭发后,明太祖对功臣宿将不放心,特设「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秘密侦查不法朝官和其他嫌疑分子。他制造两次大冤狱(胡惟庸案、蓝玉案),屠杀了四万五千多人,其他案件里被杀的人也不可胜数。
(三)施行跪对廷杖:明太祖为了进一步提高皇帝的威严,规定文武官员向皇帝奏事,必须跪着对答,叫做「跪对」;官员说话惹得皇帝生气,便要伏在殿廷上挨板子,叫作「廷杖」。
(四)罗织文字大狱:明太祖更吹毛求疵,随意从奏章里找出涉嫌对皇帝不敬的字眼,把上奏臣子严刑处死,造成了许多「文字狱」。
明太祖厉行君主集权,不仅将皇帝的权力推向高峰,更巩固、深化了中国专制文化,对后世遗祸极大。
靖难之役
明太祖为了巩固皇权,曾恢复了古代的封建制度。他先后把二十多个儿孙,分封到全国军事要地,作为皇室的屏藩;没有想到却因此导致皇室骨肉相残的祸乱。
明太祖去世后,由于太子早死,便由太孙即位,是为明惠帝。惠帝见诸王跋扈,决定削夺他们的权力。镇守元故都的燕王朱棣(朱元璋的第四子)便起兵反叛,打着「清君侧,靖内难」的旗号,称自己的军队做「靖难军」。燕王起兵后,连拔诸地,声势浩大。当时功臣宿将已遭太祖诛戮殆尽,惠帝无可用之良将,因而朝廷屡战屡北。但燕军攻至济南时,被山东参政铁铉所阻,双方相持了三年之久。后来燕王得宦官的密报,知京师空虚,便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挥师渡江,攻陷京师(今南京),建文帝于混乱中失踪,下落不明。朱棣在攻陷京师后,即于当年六月登上帝位,是为明成祖。
永乐盛世
明成祖是个有才略的君主,即位后除对内加强统治外,又对外四处拓展。他曾亲征漠北,经略东北,讨平安南,并屡次派郑和下西洋,使国威远扬。另外,成祖又下令修编《永乐大典》等巨着。因此,永乐年间成为明代文治武功的鼎盛时期,史称「永乐盛世」。
虽然明成祖一朝的文治武功有所成就,但我们也不能忽略其残暴的一面。他在夺权后,大肆屠杀忠于建文帝的旧臣,被株连而处死、充军者达数万人。成祖对建文帝旧臣的镇压,较之历朝亡国之祸,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其中铁铉被寸磔锅烹、方孝孺被「灭十族」等,至为惨酷。加之成祖即位后,便强化特务政治、宠信宦官,于「锦衣卫」之外另设「东厂」,皆遗祸无穷。
郑和下西洋及明代对外交通
「三保太监郑和下西洋」是明代一大盛事,也是古代中外海上交通最辉煌的一页。
明代的陆路交通受阻于中亚的帖木儿汗国,故陆路对外交通不大发达,其海上对外交通却有一番新面貌。成祖即位后,为了宣扬国威、扩展贸易、寻找珍宝等,派三保太监郑和率庞大的船队屡下西洋。自成祖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宗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前后下西洋凡七次。西洋在明时指的是今南海以西的印度洋,郑和的航线最远曾抵达非洲东南岸。
郑和远洋舰队规模巨大,如第一次出使,随行之水手、书记、医生、通译一共有二万七千余人。每次下西洋常有大海船六十余艘至一百艘,其大者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可容一千余人及大量物资,船上装有罗盘、航海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远洋航船。下西洋的时间之长、次数之多、规模之大、航程之远,在古代中国乃至世界航海史上都为空前之壮举。
郑和的远航,促进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增进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交往。郑和所到之处,均随船带去中国的丝、茶、漆、瓷等物,换回各国奇珍异品。南洋及西亚、东非各国在郑和访问之后,纷纷遣使入贡,促进了海外贸易,也推动了中国商品经济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由于航行频繁,使中国至西亚和东非一带的航道畅通而稳定,大大有利于中国文化西传和西方文化的东来。中国原已有部分居民移往南洋,自郑和下西洋后,各地华侨之地位提高,故移民南洋各国者日众,其中尤以福建、广东二省为最。华侨之海外移民,对当时南洋各国之开发贡献颇巨。
瓦剌南侵与土木堡之变
明代在永乐盛世之后,国势便日趋衰弱,不仅内忧严重,而且外患剧烈。明代初期的外患主要来自北方,瓦剌是其中之一。
瓦剌是蒙古一部。元亡以后,蒙古势力退至蒙古草原和东北一带,并分成鞑靼、瓦剌、兀良哈等部。明太祖、成祖时,留意北疆之防卫,曾予鞑靼、瓦剌以重创。但成祖以后,明朝国力渐弱,而瓦剌首领脱欢却统一了蒙古诸部,再度强盛起来。脱欢死后,其子也先继续扩充实力,并于正统十四年(1449年)分兵数路南侵。大同等地告警频频传至京师,宦官王振怂恿英宗御驾亲征。明军到了大同,慑于瓦剌军的声势,未及交锋就慌忙撤回,行至宣府,已被瓦剌军追上。明军驻扎于怀来(今北京西北)附近的土木堡,遭瓦剌军队包围袭击。英宗与亲军突围不得出,被瓦剌军所俘,王振被乱军所杀,官军死伤者数十万。史称此役为「土木堡之变」。
土木之变使明朝一片恐慌,主张南迁者大有其人。但兵部侍郎于谦等坚持保卫京师,拥立英宗之弟监国,后即位是为代宗。同年十月,也先驱兵携英宗至北京城下,于谦率师二十余万迎敌。结果也先败退,拥英宗北去,次年(景泰元年,1450年)才把英宗遣返。
明代中叶后的宦祸与党争
明代的内忧首先是宦官之祸及其所引起的党争。由于宦祸严重、党争激烈,加速了朝政的腐败和明朝的灭亡。
明初,太祖曾严禁宦官干预政事,但成祖因宦官在「靖难之变」中充当内应,即位后便对他们大加宠任,授予出使、监军以及管理厂、卫等大权。宣宗以后,皇帝为政疏懒,不理国事,大臣的奏章经内阁大学士票拟之后,往往把批示的责任也交给司礼监太监代行,于是宦官专政之局面渐渐形成。明中叶以后,宦官干政日多,宦祸趋于严重,如英宗时的王振和曹吉祥、宪宗时的汪直、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九千九百岁」魏忠贤等,皆曾权倾一时。宦官祸政大多利用特务机构以行,如「锦衣卫」、「东厂」、「西厂」、「内厂」,形成极为恐怖的特务政治。不过,由于明代皇权特盛,宦官虽是作恶多端,亦只能愚弄皇帝、偷窃国权,尚未造成唐代后期擅自废立的局面,宦官一旦失宠,亦每每落得杀身亡命的下场。
党争方面,明代由于废除宰相,政府部门各自独立、相互牵制,而成祖后皇帝多不理政事,因此,朝臣间的争议控诉,无从分辨是非,渐渐分朋结党,彼此之间相互排斥。此外,当时朝廷准许吏民上书指陈官吏过失,所以士人常常抗议抨击时政,一些正直的官员便将矛头直指乱政的宦官,而宦官也反过来大肆打击报复。这样,就形成了明朝后期激烈的党争。其后,朝臣间更逐渐形成了东林党与非东林党两大派系,他们往往围绕宫中一些事而争吵不休。熹宗时,非东林党勾结宦官魏忠贤,大肆捕杀东林党人,又拆毁全国书院,朝野忠良尽去。后来魏忠贤虽被贬而死,但朝臣间派系斗争仍未停息。党争不仅使文官受害,还殃及边防将帅,使东北的满洲坐大,促成明朝覆亡。
明代的宦祸和党争,就如明的酷刑一样,将明朝「寸磔锅烹」地凌迟处死。
明代的倭患及平倭战争
倭寇是明中期的另一严重外患。倭寇是指日本浪人、武士和走私商人所组成的海盗群。中国古代称日本为倭国,明时因海寇主要来自日本,故称之倭寇。
从元末起,倭寇就不时骚扰中国沿海。而到明代中期,尤其是嘉靖年间,倭患达到十分严重的地步。
嘉靖二年(1523年),日本一些诸侯的贡使为了争夺对华贸易,竟在宁波互相仇杀,并乘机大事焚掠,因而明廷便禁止对日通商。于是日本海盗商人和中国沿海的奸商王直、徐海、陈东等进一步勾结起来。
自嘉靖二年罢市舶至四十三年(1614年)倭患平,这四十年间是倭寇扰华最剧烈的时代。倭寇所掠的地方,北自辽海,南至闽、粤,尤以江、浙、闽受害最大。
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倭寇先后侵犯浙江的温州、台州、宁波、绍兴及江苏的上海、苏州、南通等地,「所过残掠不可言」,「滨海数千里,同时告惊」。
三十四年(1555年),倭寇更向内地深入,越过南京而侵犯安徽,造成严重的破坏。
倭寇连年的侵扰,使沿海居民饱受蹂躏,所以民众纷纷起而保卫乡里。同时,朝廷也调遣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进行剿倭的战争。嘉靖三十二年和三十四年,俞大猷先后在浙江的普陀山和王江泾重创倭寇,连获大捷。戚继光则于浙东招募农民、矿工编成「戚家军」,经大小数十役,剿倭屡屡奏捷,立功至伟。在俞、戚二将的通力合作下,倭寇之乱到嘉靖四十三年终于全部平定。
明代的民变
明朝自开国以来,民变从没有停止过。早在洪武、永乐等盛世,就爆发了多次的暴动,其中以永乐十八年(1420年)山东莆台县(今滨县)妇女唐赛儿起事的影响最大,即使最后被镇压下来,官军仍找不到她的踪影。
明朝中叶以后,由于君主昏庸,宦官乱政,朝政日坏,加上土地兼并日炽,赋税日益沉重,令大量农民破产亡家,成为民变的温床。较大规模的有正统年间的叶宗留、邓茂七在浙江及福建一带的起事,成化年间刘通、石龙在荆襄一带的暴动,正德年间杨虎、刘六、刘七在河北的起事。其中河北的起事遍及八省,是明中叶规模最大的一次民变。
明代末期,由于政治黑暗、民不聊生,遂激起更大规模的民变。熹宗时,宦官魏忠贤的党羽横行全国,到处搜刮民众财物,厂、卫等特务机关又残害百姓,使社会危机日益严重。思宗即位前后,陕北一带连年发生灾荒,饥民遍野;国家财政困难,长期积欠边防军的军饷,激起军队哗变;政府为节省经费,大量裁减驿站,以致许多驿卒失业。这些饥民、叛军及被裁的驿卒汇集起来,逐渐掀起席卷全国的大规模民变。民变初期,以号称「闯王」的高迎祥声势最大。后来,高迎祥被明军擒杀,其部下李自成被推为首领,继称「闯王」。李自成提出「均田免粮」的口号,拥护者日多,不断大败明军。不久,他在西安建立政权,国号「大顺」,并开始进军北京。高迎祥的另一部将张献忠,则沿长江流域,攻取四川,自称「大西」国王。李自成、张献忠等民变,直接撼动了朱明皇朝的统治。
明朝的覆亡
明代末年,不仅民变席卷全国各地,满洲亦在关外虎视眈眈,伺机进图中原。在内外夹击之下,明朝终于难逃覆亡的命运。
崇祯十七年(1644年)正月,李自成在西安立国号为「大顺」,旋即攻入山西,进围北京。三月,李自成兵临北京城下,攻城不已,京师乱成一团。崇祯帝乃下罪己诏,并征调山海关总兵吴三桂等率兵入卫。三月十八日,太监曹化淳为李自成军打开彰义门。思宗见大势已去,乃出登煤山(今北京景山),自缢而亡。
李自成入北京后,向当时驻守山海关的明朝总兵吴三桂招降。据说三桂见北京已陷,本有降意,后惊闻爱妾陈圆圆被自成部将所夺,乃怒而拒降。后李自成率兵攻山海关,三桂遂引清兵入关击之。李自成兵败返京,在北京称帝,旋即撤退南下。清兵长驱直入,开始了满洲在中国的统治。
明朝究竟亡于民变还是外敌,是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的问题。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明亡之际发生很多流传民间的故事,除了「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吴三桂和陈圆圆外,长平公主的故事亦广为流行。李自成入北京之际,宗室多有自尽,相传思宗以剑斫其年方十六岁之女长平公主,将她的左臂斩断,但公主没有死,并于五日后甦醒。近人以长平公主的故事写成《帝女花》,成为脍炙人口的粤剧经典。
明代的社会经济与科技发展
明代的经济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时期。
首先是太祖至宣宗时期,当时国家富强,农业产量大增,海外贸易颇盛,社会民生也较安定。
其次是英宗至穆宗时期,经济民生随着国家的政治腐败而凋敝。东南沿海遭倭寇破坏,北方边患频仍,民生日益困苦。
第三个是神宗到明亡时期,内忧外患日炽,税多而重,民不聊生,终至激起大规模民变。
明朝取消了元朝的驱口、驱奴制,通过黄册、鱼鳞图册控制土地人民,使生产力大大解放。经过百余年的发展,明代的农业与手工业较前大有进步,奠定了商品经济和城市繁荣的基础。在农业方面,不仅粮食产量大增,而且引进了甘薯、玉米等经济作物。
明中期以后,社会生产力进一步发展,黄册制度破坏,在张居正等人的推动下,实行一条鞭法。在农业、手工业中,商品经济因素日益增加,生产中僱佣劳动开始向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手工业则以棉纺、制瓷、采矿、造船等发展最为迅速。农业、手工业的发达,刺激了商业及城市的发展。明代重要的工商业都会遍布大江南北,除北京外,开封、济南、南京、苏州、扬州、杭州、广州、成都等地都颇为繁荣,聚居于城市的不仅有官宦人家,还有大量的手工业工人、商人,出现了拥资百万的富商大贾。有学者甚至认为中国的资本主义是萌芽于明代。
明代在科学方面亦有所发展。有关的著作,在农工业方面,有宋应星所作的《天工开物》十八篇,详述中国之农工业技术,附以图画;地理学方面有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医药方面,有王履所作的《泝洄集》二十一篇,《百病钩玄》二十卷,李时珍所作的《本草纲目》五十二卷等。其中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影响最大。李时珍青年时便放弃仕途随父行医,自1552年起,李时珍开始编撰《本草纲目》,历时二十七年,前后三易其稿。共收载药物一千八百九十二种,收药方一万余条,附图一千一百多幅,书中对药物的生产、形状、气味、主治、体用等都有精确的分析,形成了中国药物学独特的科学体系,成为中国医学史上的巨着,至今仍受到广泛的重视。
1617年(隆庆元年),明朝宣布解除海禁,准许百姓到东、西二洋经商。
此外,明末西方传教士来华,输入西学,亦为中国的科技发展注入新元素。
传教士来华与西学东渐
明清之际,西洋传教士来华及西学东传,是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一大美谈。
基督教各派在唐、元时代曾先后传播于中国,但元亡后曾一度沉寂。到了明代中叶以后,由于地理大发现事业的进展,东西新航路畅通无阻,天主教的一派──耶稣会(Society of Jesus)便派遣大量教士来华,因此造成明末西学东传的一次高潮。
当时,东来传教的西方教士有数百人之多,其中对后世影响较大者有方济各、罗明坚、利玛窦、龙华民、罗如望、庞迪我、鄂本笃、熊三拔、阳玛诺、金尼阁、艾儒略、毕方济、曾德昭、邓玉函、傅汎际、汤若望、罗雅各等等。而以意大利人利玛窦之贡献尤大。
利玛窦(Matteo Ricci)在万历十年(公元1582年)抵澳门,次年至肇庆传教,潜心学习汉文,后又至南昌、苏州、南京等地。万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他出任在华耶稣会会长,二十九年北上抵京,向神宗进献天主图像、珍宝奇物及《坤舆万国全图》等,并获准在北京居住及传教。万历三十八年,利玛窦死于北京,安葬于阜城门外。
利玛窦是整个古代向中国正式、系统、大规模地介绍西方学术文化的第一人。在传教时,他十分注意结合中国的礼俗习惯,学汉语,读儒家经典。同时,以他为首的西方传教士又同中国的士大夫如徐光启、李之藻等合作,将西方的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军器、医学、地理、建筑、绘画、音乐、语文、哲学等科学文化知识,大量介绍给中国人(如徐光启等编著《农政全书》、编译《几何原本》等),对推动中西文化的交流,有划时代的贡献,其意义既深且远。
明代的宗教传播
佛、道、回、天主教等,在明代都有一定的发展。
元朝灭亡后,喇嘛教在中原之势力亦随之衰落,而汉地佛教诸派则稍为复兴。加以明太祖早年曾在濠州皇觉寺当过小和尚,明成祖因「靖难之变」多得僧人道衍决策而重视佛教,所以明代之佛教颇为发展。据估计,明代全国佛教寺院数以万计,而僧尼在成化年间达五十来万人。
明朝尊奉佛教,但对道教亦给以相当的礼遇。太祖曾设道官来管理有关道教事宜。成祖对道教亦甚优礼。相传著名道士张三丰在武当山修炼,成祖曾屡遣使访问,均未遇。明朝诸帝之奉道,以世宗为最。他为求长生,躬亲斋醮,二十多年不见朝臣,可见其对道教的沉溺。明代道教传播的要事之一,乃对道教经书大规模重修。如《正统道藏》和《万历续道藏》,是现存仅见的官修道教经书的总集,明道士白云霁曾于天启六年(1626年)据此撰成《道藏目录详注》四卷。
回教方面,元代已逐渐出现一个举族信仰伊斯兰教的新民族,即回回民族。但该族之完全形成,并出现一些比较固定的聚居地方,则在明代,西北、云南、华北各有一些回回的聚居点。此外,尚有大量回回流散于全国各地。今天中国除回族外,还有不少举族信仰回教的民族,可见其宗教团结力量之大。
天主教方面,明末耶稣会教士大量来华,使该教在中国的传播形成为难以阻隔的潮流。著名的教士有利玛窦、龙华民、庞迪我等,他们精通汉学、交结名士,融合天主教和中国的儒学,以减少和中国文化的矛盾。此外,他们又藉西学,特别是先进的科技,吸引中国士大夫的兴趣。这种方法十分成功,当时明宗室及士大夫奉教者大不乏人。但明朝的传教士较注重上层的发展,故天主教并未能在民间广泛传播。
除了以上宗教外,民间宗教在明朝亦十分流行。如白莲教在明朝便发展出许多不同的宗派。和元朝时一样,明朝的白莲教徒曾发起多次民变,对明室的统治造成一定的困扰。
明代的文化艺术
明代在文化艺术方面有很重要的发展,首先是大型图籍的编纂。明成祖夺权后,为标榜文治,曾下令不惜金钱,四处搜求图书及编辑了巨型类书《永乐大典》。这部书共有23937卷,分为11095册,总计约三亿七千万字,其规模是空前的。
明朝官方支持程朱理学,到明中期,王阳明的心学己成为思想主流。王阳明(本名:王守仁)是明代重要的思想家,他的心学继承、发挥了陆九渊的「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思想,故二者合称为「陆王心学」。「知行合一」则是其实行的理论基础。李贽是王学中泰州学派的传人,晚明反传统的思想家。他对程朱理学所提倡的纲常礼教作空前激烈的抨击,主张发展人的「自然之性」。但到明末,心学走向没落。社会的动荡,造就了一大群批判心学、倡导实学的集团和个人,他们以实学思潮取代了心学体系。
明代是小说大放异彩的时期,当时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和《金瓶梅》等「四大奇书」。而到了明代中晚期,白话短篇小说亦日趋繁荣,冯梦龙的《喻世名言》、《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合称「三言」)和凌蒙初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合称「二拍」)堪为代表。
明代戏曲以汤显祖的《牡丹亭》享誉最隆。该剧描写爱情战胜死亡,表达了时人对恋爱自由和婚姻自主的渴望。明代的文人,差不多都兼善书画,当中较著名的有唐寅、文征明等。其中唐寅(即唐伯虎)的故事,更广为流传,至今仍常常成为电视、电影的题材。
明代的瓷器工艺亦大为进步,最著名的是景德镇瓷器。洪武二年,曾在景德镇设置官,使其瓷器工艺大为精进。
景泰蓝则是明朝另一著名的工艺。景泰蓝即珐琅,元时输入中国。明景泰年间,由于国家的提倡,在北京大量制造。其制品非常精工,而成为明朝的一种特产,故称为景泰蓝。
建筑方面,明成祖定都北京并大加扩建,现在北京城及其中的宫殿有很多是明代的建筑物。除故宫外,南京的明孝陵、北京的十三陵等,也都具有高度的建筑艺术,至今仍吸引了大量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1644年(崇祯十七年)李自成军攻陷北京,清军在明降将吴三桂带领下入关,李自成被迫西逃。清军在南下中受到明朝军民的激烈抵抗,但最终攻克南京,明朝灭亡。
毛佩琦教授 中国国际友谊博物馆馆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