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

(公元420年-公元589年)

南北朝时期是两晋以后中国历史上一个分裂时期,从公元420年开始,到589年结束,共169年。

东晋十六国之后,中国历史进入南北分裂、南北对峙的阶段。在南方,虽然先后有刘宋、南齐、萧梁和陈四个政权的更迭,但这中间除梁元帝以江陵作都3年外,其余的时间,南方各朝的京城始终建在建康(今江苏南京)。

宋武帝刘裕

刘宋(420-479年)是其中疆域最大、最强、统治年代最长的一个政权,历4代8帝。

南齐(479-502年)国祚短暂,只有23年,但由于争杀频繁,竟历3代7帝,平均3年一帝,是中国历史上帝王更换极快的一朝。

梁代(502-557年)历3代4帝,其中武帝萧衍个人享国时间最久,几近半个世纪。

陈(557-589年)首尾凡33年,历3代5帝。陈承衰梁之弊,是版图狭窄、人口孤弱、力量单薄的王朝,加之统治者又极度腐败,最终丧亡于北方强敌之手。

历史上把宋、齐、梁、陈这南方四朝称之为南朝。

南朝帝系表

元嘉之治

宋武帝刘裕死后,长子刘义符即位,两年后,大臣徐羡之等杀刘义符,立刘裕三子刘义隆,史称宋文帝。

宋文帝继续实行刘裕的治国方略,在东晋义熙土断的基础上清理户籍,下令免除百姓欠政府的「通租宿债」,又实行劝学、兴农、招贤等一系列措施,使百姓得以修养生息,社会生产有所发展,经济文化日趋繁荣,由是「三十年间,氓庶蕃息,奉上供徭,止于岁赋。晨出暮归,自事而已」,「民有所系,吏无苟得。家给人足,即事虽难,转死沟渠,于时可免。凡百户之乡,有市之邑,谣舞蹈,触处成群,盖宋世之极盛也。」(《宋书‧良吏传序》)

宋文帝元嘉之世(424─453),是东晋南北朝国力最为强盛的历史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侯景之乱

南朝后期,门阀士族统治开始走向衰落。士族已经变为一个失掉统治能力的腐朽、寄生阶层,对于任何政治风浪的冲击,士族往往都缺乏起码的应变能力。

侯景原为东魏大将,于梁武帝太清元年(547年)率部投降梁朝,驻守寿阳,不久起兵反叛,于三年(549年)攻破建康,梁武帝被困饿死。侯景进入建康后,「悉驱城市文武,僳身而出」,「交兵杀之,死者三千人」,又「纵兵杀掠,交尸塞路」(《南史‧侯景传》)。长期的腐朽寄生生活,造成了士族的极端脆弱和无能。他们「肤脆骨柔,不堪行步,体羸气弱,不耐寒暑,坐死仓猝者,往往而然」(《颜氏家训‧涉务》)。侯景又陆续派军在三吴地区大肆烧杀抢掠,直到简文帝大宝二年(552年),才被陈霸先、王僧辩所击败。

侯景之乱使南朝士族遭到沉重打击,「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余家」,「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颜之推《观我生赋》注);而乱事更令南方的社会生产造成了极大破坏,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南方政权损失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北强南弱之势已不可避免。

南朝的历史是门阀士族由盛而衰的历史,南朝的皇权比较强大,门阀士族社会地位虽然高贵,却已不能完全左右政局。随着江南开发的不断深入,土著寒人在政治上逐渐上升,步入官僚行列,为皇帝所倚重。从梁陈之际开始,南方内地的土豪,也成为割据的一方势力。

十六国后期,一个极为落后的少数民族拓跋鲜卑逐渐强盛起来,打败后燕入主中原,在建立北魏政权(386-534年)之后,又消灭各割据政权,从而结束了这一地区长期混战的局面。按照史家的习惯,北魏统一北方的太延五年(439年)往往被视为北朝的起始之年。

北魏前期以平城(今山西大同)为都,孝文帝大举实行汉化,政治中心也迁徙到中原腹地洛阳。北魏立国一百多年,历9代12帝,是对南北朝历史影响较大的一个王朝。

国史之狱

北魏初年,汉族大臣崔浩当政。崔浩不顾汉族地主与鲜卑贵族之间的矛盾,试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由是遭到鲜卑贵族的不满;此外崔浩又因主持编纂国史,无所避讳,直书了拓跋氏皇帝一些不愿人知的早期历史,因而得罪了太武帝,于太平真君十一年(450年)被杀。

崔浩宗族以及其姻亲、高门士族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也因此株连,并受族诛。北方士族的实力由是受到沉重打击。

北魏迁都洛阳

公元490年,冯太后死,北魏孝文帝亲政,继续进行汉化改革。太和十八年(494年),孝文帝把都城由平城迁到洛阳,改变了过去对中原遥控的形势,有利于整个国家的控制和政策的继续进行,也摆脱了一百多年来鲜卑贵族保守势力在平城形成的羁绊和干扰。迁都本身虽不属于制度的改革,但却是孝文帝改革总体工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孝文帝改易风俗

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后,即开始第二期改革,改革的重点是改变鲜卑族内迁者原有的生活习俗,促进鲜卑族积极接受汉文化。

改革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方面:

一‧易鲜卑服装为汉服。太和十九年(495年)十二月甲子,孝文帝在光极堂会见群臣时,「班赐冠服」,这是易鲜卑官服为汉官服的具体执行措施。

二‧规定官员在朝廷上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并称鲜卑语为「北语」,汉语为「正音」。孝文帝曰:「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三十岁以上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要逐步改说汉语,三十岁以下的鲜卑官吏在朝廷上则要立即改说汉语。如有故意说鲜卑语者,降爵罢官。

三‧迁往洛阳的鲜卑人,要以洛阳为籍贯,死后不得归葬平城。

四‧改鲜卑贵族原有的姓氏为汉姓,并定门第等级。所改之汉姓,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如拓跋氏为首姓,改姓元氏,是最高的门第等级;另丘穆陵氏改姓穆氏,步六孤氏改姓陆氏,贺赖氏改姓贺氏,独孤氏改姓刘氏,贺楼氏改姓楼氏,勿忸于氏改为于氏,纥奚氏改姓嵇氏,尉迟氏改姓尉氏。这八姓贵族的社会地位,相等同于北方最高门第崔、卢、郑、王四姓。其他等级稍低一些的鲜卑贵族姓氏亦改为汉姓,其等第与汉族一般士族相当。

此外,孝文帝还积极鼓励鲜卑的皇族和贵族与汉族士族通婚,借以建立政治联姻,由是加强汉族与鲜卑族的民族融和。

这一改革促进了北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却引起了部分守旧贵族和鲜卑武人的反对。孝明帝正光四年(523)年,六镇起兵,北魏陷入分裂和内战。

六镇起事

太和改制后,六镇成为改革后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拓跋鲜卑建国时,其所依靠的军队是以鲜卑人为主的部落兵,士兵身分很高,作战勇猛。迁都洛阳后,部落兵发生分化,迁入河南者为羽林、虎贲,勋贵与士族同列;相反世守边陲六镇者则由「国之肺腑」逐步沦落为镇户、府户,身分低下,由是引起六镇军民的普遍不满。北魏末年,吏制败坏,经济衰退,六镇遂成为各种社会问题的焦点。

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北方六镇(沃野镇、怀朔镇、武川镇、抚冥镇、柔玄镇、怀荒镇)戍卒和各族人民发动的反抗北魏王朝统治的大起义。

正光六年(525年)柔然可汗阿那瓌应北魏王朝之邀,率众10万自武川西向沃野,助魏镇压六镇起义。魏帝多次遣人送物劳赐阿那瓌。六月,破六韩拔陵率军围元渊于五原,遭魏军主贺拔胜所募200人攻击,受挫稍退。魏长流参军于谨说服西部铁勒酋长乜列河等率3万余户叛破六韩拔陵降魏,破六韩拔陵领兵截击,被元渊伏兵击败,又被阿那瓌所部大破,接连损兵折将,遂南渡北河(今内蒙古乌加河)。破六韩拔陵下落不明(一说为柔然所杀)。

北魏王朝将被俘义军和六镇居民20万人分徙于冀、定、瀛三州(治今河北冀州、定州、河间)。六镇起义至此失败。乱事虽平,但六镇军民的安置,又成为一个棘手的社会问题,由是亦引发日后葛荣领导的更大规模的河北起事。

河北起事

孝昌元年(525年)八月,柔玄镇兵杜洛周率领兵民在上谷(治今怀来县大古城)起事,两万多的戍兵和汉族人民群起响应。

次年(526年)四月,大败魏军于蓟城(今北京城西南)。十一月,攻破幽州(治今北京城西南),擒魏幽州刺史王延年及行台常景,声威大振。

孝昌二年初,怀朔镇兵鲜于修礼亦在定州左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起事,六镇余众和汉族农民纷起响应。八月,鲜于修礼死,部众在葛荣率领下继续战斗,曾击杀魏章武王元融。及后葛荣自称天子,建国号齐。

这时,杜洛周和葛荣两支起事军均所向披靡,并已控制了今河北省的大部分地区。可是怀朔镇将出身的葛荣有着个人野心,希望可总掌大权,遂于武泰元年(528年)杀死杜洛周,并吞并其部众。九月,葛荣在滏口(磁县西北)为魏柱国大将军尔朱荣击败被俘,在洛阳被杀,余众后败散。529年,起义最终失败。

河阴之变

在镇压河北流民起事的过程中,契胡酋长尔朱荣的势力逐步强大。武泰元年(528年),尔朱荣乘北魏王朝内部空虚之机,进入洛阳,溺杀胡太后和幼主,又屠杀了胡汉百官二千名,史称「河阴之变」。

此后,尔朱氏操纵了北魏的军政大权,北魏政局更加混乱。其后,尔朱荣被孝庄帝杀死,其势力亦相继被消灭,但军政大权却落在六镇余部高欢和宇文泰手中,北魏王朝彻底解体北魏孝武帝末年,权臣高欢、宇文泰将北魏辖区切割成东、西两块。东魏(534-550年)以邺城为都,历1主16年,西魏(535-556年)都长安,经3帝,共享国22年。

沙苑之役

东魏天平四年(537年)十月,东魏丞相高欢为一雪小关(今陕西潼关南禁谷)之败,亲率20万军队至蒲津(今山西永济县一带)攻讨西魏,志在为窦泰复仇。十月进抵洛水之南的许原,威逼长安。

当时的西魏刚刚经历大饥荒,国力极度匮乏。当时,宇文泰的军队不满1万人,军队只备有三日粮食,但他力排众议,率军急进,以轻骑渡渭河至北岸的沙苑,距高欢大军60里安营。此时宇文泰采李弼之计,列阵于渭曲,又命将士将武器藏于芦苇中,等候闻鼓声而起。高欢遣东魏兵至,见西魏兵少人乏,于是兵马轻敌冒进,宇文泰当即下令出击,伏兵骤起,奋力冲杀,东魏行伍乱次,丧甲士8万人,弃铠仗18万,高欢仅率数骑逃脱。

这一场战役的胜利,使得濒临灭亡的西魏绝处逢生,并对此后长达370年的中国历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奠定了北周统一北方以及隋唐王朝强盛的基础。

东、西魏先后被北齐(550-577年)和北周(557-581年)取代。

北齐是鲜卑化汉人高氏所建的政权,立国28年,有3代6帝。

公元577年,周灭齐,北方重新统一。北周是宇文鲜卑人统治的王朝,历3代5帝,计24年。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夺取了帝位,改国号为隋。

北朝帝系表

北魏帝系表(公元386年─534年)

東魏帝系表(公元534年─550年)

西魏帝系表(公元535年─557年)


北齊帝系表

(公元550年─577年)

北周帝系表

(公元557年─581年)

杨坚代周立隋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

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举朝为此不安。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

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幼,大臣郑译、刘昉等遂引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父杨忠为北周的开国功臣,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被封为「随国公」。后杨坚袭父爵,并将长女嫁周宣帝为后,地位显赫。

宣帝死后,杨坚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由于杨坚当政引起部分朝廷贵族不满,群起叛乱。这些乱事很快就为杨坚所平,接着他又诛杀周室诸王,率兵平定尉迟迥、王谦和司马消难的叛乱,逐步为自己登帝位而铺路。

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静帝而自立,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

历史上把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这北方五朝称之为北朝。南北政权对立的时期,历史上叫做南北朝。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