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

(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

满洲的崛起及入关

明朝灭亡以后,取代它而统治中国的是满洲所建立的清朝。满洲的前身是女真族。该族曾建立金国,金亡后一些部落乃散居东北,世代臣属于元、明。明朝时,女真分为建州、海西、野人三大部,其中以建州女真的社会经济发展较快。十六世纪末期,爱新觉罗家族的努尔哈赤被推为建州女真的首领,逐渐吞并邻近部落,统一了女真。

不久,努尔哈赤建立八旗制度,创造文字,制订法律,并于公元1616年称汗登位,建国号大金(史称后金),立都于赫图阿拉(后称兴京)。

努尔哈赤立国不久,即对明廷发动战争,到处攻城掠地,获得大量人畜物资。明廷调集大军进讨金军,却在萨尔浒一役中,全师溃败。努尔哈赤乘胜占领了大片土地,并迁都沈阳,改称盛京。萨尔浒之战是明清兴替的关键性战役。从此,后金的势力日渐强盛,不断侵明;明室则处于节节防守的被动状态,再也没有力量大举出击了。

后来,努尔哈赤在围攻宁远(今辽宁兴城)时,遭明镇将袁崇焕发炮反击,负伤而死。其子皇太极继位。他首先征服了朝鲜、内蒙古,解除后顾之忧;又施行反间计,使明崇祯帝杀掉袁崇焕。

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极废去女真旧名,改族名为满洲(今多称作满族),又改国号为大清。此后,满洲全力攻打明朝,明军只能困守于山海关之内。

崇德八年(1643年)皇太极死后,其子顺治帝年幼即位,由叔父多尔衮摄政,继续进行侵明的战争。

顺治元年(大顺永昌元年,1644年),多尔衮迎顺治帝入关,定都北京。清廷先后镇压了各地的农民起义和南明抗清武装,逐步统一全国。

南明及郑氏政权的抗清

清兵入关后,利用明降将作向导,很快便把李自成和张献忠等民变队伍的残部肃清。但是,满洲的势力一时还未能完全占领南方的广大地区。

当时,明朝遗臣依靠原有地方军队及民众的支持,在南方相继拥立明宗室福王、鲁王、唐王和桂王,与清廷对抗,前后达十八年。历史上把这些政权称为南明。但是南明诸王大都昏庸无能,以致奸臣弄权,党争不断,忠良被排斥。诸王之间为争「正统」,又时常发生纠纷。最后清军在明降将的效力下,终于将南明政权逐一消灭。

郑成功是福建南安人,郑芝龙的儿子,初名森,后得南明唐王赐姓名为朱成功。郑芝龙降清后,成功拒不肯从,攻取金门、厦门为根据地。他一度率兵北伐,沿长江而上,直逼南京,不久战败,回师厦门。原来台湾在明代后期即被荷兰等国占据。于是郑成功便渡海东征,从荷兰人手里夺回台湾,作为反清的海上基地。清政府只有勒令江、浙、闽、粤四省居民内徙,以避其锋。郑成功死后,子经、孙克塽先后继之,但郑氏子孙坚守台湾二十多年,始终无法恢复明室江山。到了南明政权败亡及三藩之乱平定,全国抗清势力就只剩郑氏的台湾政权了。满清直至入关后四十年,才派遣大军攻取台湾,完成了全国的统一。

三藩之乱

满清之入主中原及消灭南明,多赖明朝降将之力,故起初不惜以高官厚禄笼络他们。清在入关初即封吴三桂为平西王,顺治六年又封尚可喜为平南王,耿仲明为靖南王,后耿仲明子继茂承袭父爵。南明政权消灭后,平西王吴三桂镇守云南,兼辖贵州;平南王尚可喜镇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后由子精忠代)镇守福建。此即所谓「三藩」,他们手握重兵,割据一方,其中以吴三桂之势力最大。

康熙帝执政后,因明朝宗室消灭殆尽,眼见诸藩坐大,渐成中央心腹之患,遂图裁撤。康熙十二年(1673年),尚可喜以年事已高,上表请求撤藩告老,获准。吴三桂、耿精忠不得已以退为进,联同上表请撤藩,康熙帝亦一一照准。于是吴三桂反意遂决,自称天下都招讨兵马大元帅,以复明为号召,起兵反清。耿精忠与尚可喜子尚之信也先后响应。

三藩虽起兵反清,然彼等投降外敌,早被汉民众唾弃,故拥之者寡。清廷采以汉制汉、抚剿并举策略,先迫耿、尚重新附清,再全力对付吴三桂。吴三桂一度在湖南衡阳称帝,建国号周。后吴三桂病死,孙吴世璠继位。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兵攻陷昆明,世璠自杀,长达八年的「三藩之乱」遂告平息。

清朝统一及康熙、雍正、乾隆盛世

满清入关后,经过约四十年的时间,次第削平南明政权、三藩及台湾郑氏的反抗,统一了全国,并开创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百多年的盛世,通常称为「康雍干时代」。其间诸帝之文治武功均盛。

圣祖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留意惩治贪污,节约开支,圣祖更曾六次南巡察访民情。他又废止圈地、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并且奖励垦荒,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学术方面,康熙扩充科举,提倡儒术,下令修编了《明史》、《古今图书集成》、《康熙字典》等巨着。圣祖除了完成国家统一外,又三次出兵漠北,安定外蒙古,并派员协助西藏地区之管理(后称驻藏大臣)。外交上,则曾与俄罗斯签订《尼布楚条约》,安定了北方。

世宗雍正年间(1723年-1735年),逐步抑制宗室,加强君权,并设立军机处,使之成为在皇帝裁决下处理全国军政大事的核心机构。雍正帝在西南边地区,废除明朝以来的土司制度,改以流官治理,以消除土司割据状态,史称「改土归流」。经济方面,先后采取「火耗归公」、「摊丁入亩」等法,改善财政状况。另外亦整饬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至于武功方面,世宗曾派兵平定青海地方之反抗,设置西宁办事大臣。

高宗乾隆年间(1736年-1795年),曾多次减免赋税,繁荣经济。又大力发展学术,编纂大型图书,《四库全书》即为此一时期之代表作。武功方面,高宗更以其「十全武功」,称誉于世。

总之,康雍干时代,清朝的文治武功,皆盛极一时,特别在版图扩张方面,由于清初诸帝的经略,中国在清代前期成为一个幅员广大之帝国。其版图远超汉、唐,仅次于元。

清初的高压与怀柔政策

满洲本是关外一个经济、文化较落后的少数民族,要在幅员广大、人口众多,以及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的中国建立政权,实非容易的事。但清朝国祚却较蒙古人的元朝为长,因为它对汉族并非单纯地征服、镇压,而是实施一套高压与怀柔相结合的统治政策。

高压政策方面,满洲在攻下江南城乡后,曾多次进行血腥大屠杀,其中以「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最为残酷。同时清廷又派八旗兵驻防在军事要地,以镇压各地的抗清活动。为了消灭汉人的民族意识,在习俗方面则强令薙发,违者格杀勿论,即所谓「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顺治时,曾严禁士人集会结社;康熙、雍正、乾隆等朝又大兴文字狱,凡文字上有反清排满嫌疑者,都遭受残酷的刑罚。为了防止反清思想的传播,乾隆时还利用编纂图书的机会,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古今图书审查,不仅反清文献尽被烧燬,连古书上一些对辽、金、元不利的字句,也都加以删节、涂改,这不啻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次大灾难。

怀柔政策方面,清廷入关之初,即下令为明思宗帝后致哀,表扬死难明臣,录用投降官吏,标榜满汉一体,恢复科举考试,禁止圈占田地,废除苛捐杂税,想藉此争取明朝臣民的好感。后来清廷又实行招抚流亡、减免赋税、修治黄河、解放贱民等措施,以安定社会民生。此外,还推崇理学,维护传统文化,礼聘学者编纂巨籍,企图利用文教削弱汉人的反抗精神,以消耗读书人的时间和精力。

由于清初高压与怀柔政策的交替运用,既可防范汉族民众的反抗,又能获取部分明臣及士子的支持,因此其政权得以巩固。

清朝的中衰

清朝在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虽号称盛世,然自乾隆中叶起,便步入中衰。

清代至乾隆时,皇室奢华之风极盛,使国库日竭。乾隆帝六次南巡,耗尽民脂民膏;扩建圆明园,更是劳民伤财。他又连年用兵,致令财政拮据、库用衰竭。清初府库存银,康熙时五千余万两,雍正时六千余万两,乾隆时原有八千万两,但乾隆末年以至嘉庆年间,几乎耗费净尽。

清的中衰亦表现在政治方面。自乾隆中叶起,官吏贪污受贿成风,吏治极端腐败。乾隆帝宠信之军机大臣和珅当政二十余年,由贪污受贿而积家私约八亿两银子,相当朝廷十来年之总收入。

军事方面,入关之后,满洲旗兵渐习于奢侈。历康、雍、干承平之世,久不操练,昔日勇武之风尽失。乾隆四十九年杭州阅兵,八旗兵箭箭虚发,甚至有堕落马下者。倘遇民变,腐化之旗兵一战即溃散四逃。

民生日困、民变四起是历朝皆有的现象,清朝亦不例外。乾隆末年,土地兼并的现象极为严重,如和珅一人已占田八千余顷。加以全国人口膨胀,从顺治至嘉庆,由二千万人发展至三、四亿,激增近二十倍,而耕地面积增长有限,以致民生日困,社会凋敝。此外,汉族人民反清排满之情绪一直未息。因此,干、嘉年间民变迭起,如天地会、白莲教、天理会的起事,回民、苗民的反清斗争等,大大削弱了清廷的统治。

清朝自步入中衰以后,国势日走下坡,加上实行闭关自守的政策,对外界了解极少,终于成为西方列强觊觎的对象。

鸦片战争与门户开放

西方势力在中国取得突破性的发展,是从中英鸦片战争开始的。英国自工业革命以来,经济发展迅速,极力在全球伸张势力;地大物博人众的中国,自然成为其扩展海外贸易的重要对象。清初,英国东印度公司开始与中国通商。由于清廷的闭关政策,东印度公司输华的商品无法畅销;而英国对中国茶叶、丝绸的需求量,却与日俱僧,因此只能用现银来支付物价。为了改变这种状况,东印度公司便大量向中国输入鸦片。

鸦片的不断输入,造成中国对外贸易逆差、白银大量外流,并严重损害国人健康,败坏社会风气。一些有见识的朝臣均力主禁绝鸦片烟,其中以林则徐最坚决,道光帝遂派他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禁烟。林则徐抵广州后,严令外商缴出鸦片,集中在虎门销毁,并要求外商保证以后不再贩运鸦片来华。英国商务监督义律认为此举有损本国利益,令英商不得答应。林则徐便中止与英人贸易。正当鸦片问题争持不下,又发生九龙村民林维喜被英兵打死之事,中英关系更加紧张。最后,英国政府决定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中、英之间的鸦片战争终于爆发。

1840年6月,英国的远征军抵达广东,在封锁中国南部沿海后,便攻打厦门,被击退。不久,英军继续北上,直逼天津。清廷大为恐慌,将林则徐撤职查办,另派琦善与英谈判。琦善到广州后,答应英国增开商埠、赔偿烟价等要求。道光帝闻讯,革琦善职,双方战事又起。英国为扩大战争,派璞鼎查(香港译砵甸乍)率舰东来,沿长江直入,逼近南京。清廷无力抵抗,只好向英军求和。

鸦片战争的失败,使清廷被逼于1842年签订了屈辱的《南京条约》。根据条约,清廷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五埠为通商口岸,割让香港给英国,赔偿大量款项,并答应由双方协定进出口货物的关税。后来,英国又从中国获取了领事裁判权及最惠国待遇等特权。

《南京条约》是近代中国与外国签订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不但打开了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而且损害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同时,由于中国国力衰弱的暴露,列强便接踵而来,纷纷向清廷索取权益,揭开了近代史上列强侵略中国的序幕。

太平天国运动

十九世纪中期,中国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反清运动──太平天国运动。

清廷在对外战争中惨败求和、割地赔款,引起国人的愤慨。鸦片战争后,鸦片的大量输入令白银加速外流,银价激增;洋货的倾销,严重打击了民间手工业;巨额的赔款又转嫁到老百姓身上,使社会更加穷困。因此,原来潜伏民间的反清会社便活跃起来,并促进了太平天国的起事。

太平天国的领袖是广东花县人洪秀全。他曾多次应考科举不第,又目睹清廷的腐败、民生的困苦,遂利用西方基督教的教义,创立「拜上帝会」,秘密进行反清活动。洪秀全与同乡冯云山到广西一带传教,吸收杨秀清、萧朝贵、韦昌辉、石达开等为得力助手,其信徒日众。

道光三十年十二月初十(1851年1月11日),拜上帝会利用广西连年灾荒、饥民流离失所的机会,在桂平县金田村聚众起事。不久,攻占了永安(今广西蒙山),建立太平天国,洪秀全自称天王,并进行分封。由于太平军连续击败清兵,各地反清势力闻风响应,部众发展至百万人以上。1853年,太平军攻陷南京,定为国都,改名天京。

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颁行了一些制度和措施,并且派兵进行北伐和西征,曾一度取得重大胜利,震撼全国。清廷为了对付太平天国,下诏各省自组军队,其中以曾国藩的「湘军」、李鸿章的「淮军」,以及由商人招募的「洋枪队」最具战斗力,成为太平军的劲敌。这时太平天国却发生内鬨,杨秀清、韦昌辉先后被杀,石达开离开天京西走,使其军事力量大受削弱。1864年,洪秀全病死,清军攻陷天京,太平天国至此覆灭。

太平天国这场大规模的反清起事虽然失败,却严重地削弱了清朝的统治力量。太平天国所宣扬的民族革命精神,大大鼓励了汉族人民的斗志,从此在各地出现更多的反清秘密组织,加速了清朝覆亡。另一方面,清朝能够镇压太平天国起事,主要是依赖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的力量,事后对他们不得不加以重用,以致汉人势力渐大,原来由满洲统治的中央集权帝国,逐渐出现了地方坐大的趋势。

英法联军侵华

在太平天国起事期间,清廷不仅要用武力镇压民变,而且还要对付外国的侵略。鸦片战争之后,广州虽是五个通商口岸之一,但当地民情激愤,一直拒绝外人入城,引致英国人的不满。后来英国曾联同法、美代表,多次向清廷提出修订条约、增加权益的要求,也都没有结果,遂有意进一步采用武力来解决问题。

1856年,广东水师在亚罗号商船搜出违禁品,又发觉该船在香港注册的执照已过期,于是拘捕疑犯十二人,拔去船上所挂的英旗。英国借口国旗受辱,要求道歉,并派兵舰闯入广州示威。此举激起粤人公愤,他们便纵火焚燬英、法等商馆。英政府闻讯,决定发动新的对华战争。同年,法国也以传教士在广西被杀为借口,联合英国出兵侵华。

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不久,英法联军攻陷广州,继而北上进兵天津。1858年,清廷被逼分别与英、法签订《天津条约》,允许英、法公使驻京,增开通商口岸,赔偿大量款项,规定外国人可在华享有自由传教、内河航行、协定关税等特权。

不久,清政府因换约问题,和英、法再起冲突。两国联军连陷天津和北京,并焚燬圆明园,咸丰帝逃至热河。1860年,清廷再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除承认《天津条约》有效外,中国又增开天津为商埠,并割让九龙半岛南部等地给英国。

英法联军之役是继鸦片战争后列强对华的另一次武装侵略,又被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果大清连首都也被攻陷了,所订条约比《南京条约》更加丧权辱国。根据与列强所订的新约,中国不仅要大量赔款、增开商埠,而且完全丧失了司法、关税的自主权。外国人可在中国内地自由游历、航行、通商、传教和购置田地产业,其势力伸入到穷乡僻壤,使原有的小农经济沦于崩溃的边沿。此外,中国领土进一步大片丧失,其中以俄罗斯所侵占的土地最多。中国的国际地位直线下滑。

洋务运动始末

清廷在鸦片战争中的惨败,对朝野造成极大震动。一些有识之士认为西方势力所以获胜,实由于其船坚炮利、科学技术精良,中国只有学习西方,才可以「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英法联军之役及太平天国起事结束后,部分清廷官员更体会到洋枪洋炮的威力远远超过土枪土炮。他们认为,只有学习西方才能使国富民强,于是便发起了以自强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此外,自《南京条约》签订,中国门户大开,洋货倾销全国,城乡经济濒临破产,国家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因而也出现效法洋人发展工业以改善民生的主张。

洋务运动的领导人物,有恭亲王奕訢、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奕訢曾负责对英、法联军议和,他首先奏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提议购买西洋船炮枪弹及用西法练兵。其他人则纷纷集资建厂,兴办新式工业。洋务运动起自十九世纪六十年代起,共推行了三十余年。初期偏重军备武器的制造和科学知识的介绍;后期则讲求富国之道,致力于发展实业。其主要内容包括加强军备,创办军事工业,制造枪炮、弹药和轮船,用西法练兵,建立海、陆新军;培养人才,设立同文馆,造就通译人才和介绍西洋学术,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建设实业,发展交通邮电、矿物采炼,创立织布、纺纱、造纸等民用企业。

洋务运动虽然标榜要使中国「自强」、「自富」,但主要致力于军备的发展,忽略政治、经济、社会及教育等全面改革的重要性。而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守旧派对运动又百般阻挠,加上许多经办洋务的官吏,往往因循苟且、营私舞弊,以致新兴企业连年亏损,令洋务运动的目标未能达到。因此后来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等洋务派经营多年的北洋海军,竟然全部覆没,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失败。

洋务运动的学习西方,虽然不免流于片面而终归失败,然而它毕竟是近代中国学习现代外国先进文明的第一步。由于大量西方书籍的翻译以及西方科技的引入,奠下中国近代工业、建设事业发展的基石。同时,洋务运动也培育了一批对西方事物有较深认识的人才,为日后的改革运动做了铺路工夫。

中日甲午战争

自鸦片战争后,中国不仅需要面对西方的侵略,而且连新崛起的东方国家──日本,也对中国造成极大的威胁。

自十九世纪中叶明治维新以后,日本的国势日强,积极向外拓展。它首先吞并琉球,然后侵略朝鲜以作为入侵中国的跳板。日本一面积极在朝鲜培植亲日势力,一面取得清廷同意,凡朝鲜遇重大事变,中、日两国派兵干涉时,必须事先互相通知。

1894年(岁次甲午),朝鲜发生东学党起事,请求清廷出兵援助,日本乘机派大军赴朝。待到事件平定,日本却拒不退兵,并不宣而战,轰沉清朝的运兵船舰,导致中日甲午战争的爆发。清廷因事先全无作战准备,在平壤陆战及黄海海战中连遭惨败,不得已退守本国境内。日本军队乘胜渡过鸭绿江,侵占中国的许多城镇。不久又袭击威海卫,使洋务派长期经营的北洋舰队毁于一旦,于是清廷被逼屈膝求和。

1895年,清廷派李鸿章到日本马关,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根据该约,中国承认朝鲜独立,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澎湖列岛予日本,开放苏州、杭州、沙市、重庆为通商口岸,允许日本在各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以及赔偿日本军费二亿两等。

甲午战争后,清廷为偿还《马关条约》的巨额赔款,向列强大举借债。日本获准在中国设立工厂,自此列强纷纷效法,直接利用中国廉价的原料和劳动力,制成产品后又在中国销售,严重打击中国正在萌芽的本土工业。中华民族危机更加深重了。另外,中国在甲午战争的惨败,亦正式揭开了以后五十年日本侵略中国的历史。其对中国的侵略较其他西方国家更凶、更狠、更残酷。

戊戌变法及其失败

甲午战争后,中国发生了历史上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悲剧──戊戌变法。

甲午战争后,列强纷纷划分在华势力范围,中国面临被瓜分之祸。一些仁人志士深知凭武备的改善,不足以救国,于是希望通过改革腐败的政治,寻求救亡图存的新途径。当时,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鼓吹维新思想最为积极。他们屡次向光绪帝上书,请求变法;并创办报刊、组织学会,大力宣传西方先进的文化思想。光绪帝想有一番作为,便毅然接纳康有为等人的建议,于1898年(岁次戊戌)下诏变法维新,史称「戊戌变法」。

由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倡导的戊戌变法,共历时一百零三天,故又称「百日维新」。新政的主要内容包括:政治方面,撤销或合并闲散、重叠的衙门,裁减冗员,允许官民上书言事,广开言路;军事方面,裁减绿营军兵,采取西方军制,用新法训练海、陆新军;经济方面,编制国家财政预算,公布每年收支,成立路矿总局、农工商总局,倡办实业;文化方面,改革科举,设立新学堂及译书局。

光绪帝下诏变法后,慈禧太后和一班顽固守旧的大臣坚决反对。他们先发制人,把光绪帝囚禁起来,并捕杀谭嗣同等六名维新派的主要人物,中止变法,史称「戊戌政变」。康有为、梁启超二人因得英国、日本使馆相助,相继逃亡海外。

维新派希望藉皇帝的力量,进行自上而下的改革,但当时清廷的政治已病入膏肓,维新派依靠的光绪帝并无实权,处处受慈禧太后的控制。以慈禧为首的顽固守旧派生怕变法会导致清廷统治不稳,汉人过度掌权,亦害怕改革会影响他们的既得利益,所以极力阻挠改革的进行。这些都决定了维新运动不能成功。

维新运动虽然没有达到革新清朝政治的目的,但在这段期间,通过康有为、梁启超等人的介绍,西学得到进一步传播,对国人的民主自由思想,具有启迪作用。洋务运动和维新运动的相继失败,使国人领悟到不彻底推翻腐败的清朝,中国是无法救亡图存的,因而使更多人投入孙中山倡导的国民革命,加速了革命事业的进行。

从戊戌维新的失败,充分表明在中国历史上「改革」二字是多么的难写!过往的惨痛教训,实值吾人深长思之。

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

十九世纪末,欧、美和日本加紧对外掠夺,展开瓜分世界的竞争,地大物博人众的中国,自然成为它们蚕食的重要对象。《马关条约》订立后,俄国联合法、德两国出面干涉,强逼日本放弃辽东半岛,由中国另拨三千万两赎回。俄国人自认为对中国有功,便向清廷索取报酬,于是掀起了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的狂潮。

1896年,李鸿章奉命赴俄国,祝贺俄皇加冕,并签订了《中俄密约》,允许俄人租借港口,扩大在华权益。此后,列强纷纷效法。德国借口传教士在山东被杀,强逼租借胶州湾;俄国又再强租旅顺、大连;法国接着强租广州湾(今湛江);英国则强租威海衞,并扩展新界租界。

列强除霸占中国沿海重要港湾外,还要求在内地取得筑路、开矿等特权,并分别与清廷协议,划分了在华势力范围。当时列强在华的势力范围大致如下:山东属于德国;东北、蒙古和新疆属于俄国;云南、广西和广东一部分属于法国;长江流域各省及河南等地属于英国;福建则属于日本。

当列强在华争夺权益时,美国正与西班牙发生战争,无暇兼顾东方。待到战事结束,中国已被列强分为多个势力范围,一时难以插足。为着本身利益打算,美国于1899年致函与华有关的国家,即所谓《门户开放宣言》:提出「机会均等」、「利益均霑」的口号,要求各国维持中国领土完整,对自己势力范围内的他国既得权益,不得加以干涉。英国本就不愿列强分割中国,妨碍其在华的自由发展,所以对美国的主张首先表示赞同;德、俄、法、日诸国也跟着予以承认。这样,中国藉此种均势政策,才逃过被列强直接瓜分的命运。然而,在这股瓜分狂潮下,中国的主权和尊严已几乎丧失殆尽了。

义和团事件及八国联军侵华

公元1900年的义和团事件和八国联军侵华,将中国的国际地位打入历史性的底谷。

自鸦片战争以来,列强对华的侵略愈剧烈,国人排外的情绪就愈高涨。当时外国教士获准在全国自由传教,一些不法教徒仗恃教会势力,欺压平民百姓,以致反教会的事件不断发生。十九世纪末,各地反对洋教的斗争此起彼伏,其中以活跃于山东、河北一带的义和团规模较大。义和团原名义和拳,是反清复明的民间秘密组织;后来政府对其招抚,故改称义和团,并以「扶清灭洋」为口号。他们专门与洋人作对,宣称有神符护身,枪炮不入。

慈禧太后因外国反对其废黜光绪帝,对洋人极为愤恨,欲利用义和团作为排除外国势力的工具,便召团民入京,称之为「义民」。于是,义和团的势力得以在北京、天津一带广为发展。并展开烧教堂、杀教士、拆电线、毁铁路等「排外」活动。各国驻京使节纷纷致电本国政府,要求出兵干涉。

1900年,英、美、德、日、俄、法、意、奥等八国组成联军,进攻大沽炮台。慈禧太后遂向外国宣战,并且下令义和团围攻外国使馆。战事爆发后,联军相继攻陷天津、北京,慈禧挟光绪帝仓皇逃往西安。当时联军纪律败坏,在北京到处烧杀淫掠,使中国的老百姓和珍贵文物图籍遭到空前的浩劫。

公元1901年(岁次辛丑),清廷派李鸿章与列强议和,签订了《辛丑条约》。根据该约,除惩办祸首谢罪、赔款四亿五千万两外,清廷还须拆毁大沽炮台,允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一带驻兵防守、在北京设立使馆区。

《辛丑条约》的签订,对当时和后来的中国,有着重大的影响。由于赔款数目巨大,连利息近十亿两,使国计民生陷入绝境。拆毁大沽炮台,准许列强在北京及其附近要塞驻军,更使京师重地无国防可言。同时,在八国联军之役进行之际,东南各省长官竟不顾朝廷,擅自与洋人讲和,即所谓「东南互保」。这更促使地方权势日增,埋下将来军阀割据的祸根。

清廷经过八国联军之役,完全屈服于列强的威势之下,民族自尊心尽丧,逐渐由排外转为惧外、媚外。另一方面,民众充分认识到满清的腐败无能,使革命运动得到更广泛的支持。此外,清廷为挽救垂危的统治,遂有晚清改革及立宪运动的产生。

晚清的立宪运动

公元1901年,慈禧太后下诏变法,要「取外国之长」,「去中国之短」,开始实行「新政」,在经济、政治、教育、军事等方面进行改革,希图挽救濒临灭亡的清朝。其中最惹人注目的要算是预备立宪的推行。

其实晚清的立宪运动也可说是康、梁维新变法的后果之一。维新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虽然废除了一切新政,然而八国联军之役使清廷遭到空前的打击,且排满革命风起云涌,各省督抚和绅商亦对满清贵族专政渐生不满,君主立宪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为平息反清情绪,巩固其统治地位,慈禧不得不采用维新派的某些主张,派载泽等五大臣出国考察宪政,为君主立宪作准备。

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出国考察的大臣们先后回国,载泽等上奏,谓立宪可以永固皇位,减轻外患,内乱可弥。清政府遂于同年七月决定预备仿行立宪,从官制改革入手。次年又宣布筹备在中央设资政院,各省设立谘议局,成立宪政编查馆,可是对具体的立宪日期却迟迟不加确定。朝廷颁诏后,顽固官僚们因立宪可无限期拖延而松了一口气,而希望立宪的人士则对清廷的敷衍态度十分不满,进行大规模的促进立宪运动。宣统二年(1910年)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请愿运动,迫使清政府宣布缩短预备立宪期限并提前召开国会。次年,清廷成立「责任内阁」,其成员多为皇室贵族,被称为「皇族内阁」。假立宪不仅遭到革命派的坚决反对,也引起军阀、官僚中「立宪派」的不满,造成清政府完全孤立,加速了它的灭亡。

辛亥革命与清朝的灭亡

1911年(岁次辛亥)10月10日,一场埋葬中国专制王朝的革命──辛亥革命,在湖北省的武昌爆发。

晚清时期,中国饱受列强侵略,改革失败,民生日困,清朝病入膏肓,已成一推即倒的局面。1911年5月,清廷在邮传部大臣盛宣怀的策划下,强行收回民间集资自办的粤汉、川汉铁路,又未能解决如何补偿民间损失的问题。这一措施引致川、粤、鄂、湘四省群起反对,四川绅商乃成立保路同志会,誓死力争。由于保路风潮迅速发展为四川全省性的骚动,清廷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鉴于湖北兵力空虚,革命党人决定乘机起义。

革命前数年,与同盟会有联系的湖北两个革命团体──文学社和共进会,曾深入新军进行发动。参加这两个组织或受其影响的湖北新军士兵约有五千余人,占全省新军人数三分之一。随着全国保路斗争的蓬勃发展,湖北革命党人决定发动起义。1911年(宣统三年)9月,文学社领导人蒋翊武、刘复基和共进会领导人孙武、蔡济民等组成联合指挥机构,定于10月11日起义。10月9日,因事机泄露,起义指挥机构被破坏,主要领导人或被捕杀或逃出武昌,革命党人乃决心提前起义。10月10日夜,武昌新军工程第八营士兵首先起义,打响了革命的第一枪。经过一夜战斗,革命军占领武昌城,湖广总督瑞澂等狼狈逃窜。11日革命军攻占汉阳,12日攻占汉口,革命旗帜插遍武汉三镇。不久,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许多省份都宣布脱离清廷而独立。因这次革命爆发在农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辛亥革命不仅推翻统治中国长达二百六十八年的清王朝,而且结束了中国几千年来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辛亥革命之所以取得胜利,一方面固然是由于清朝统治十分腐败,根基动摇,另方面则因为孙中山先生及革命组织领导有方,「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等口号深入人心,群众基础广泛。从此,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清朝被推翻,从此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帝制,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篇章。清代自入关后,共历十帝,二百六十八年。

清代的社会风习

满洲以少数民族而入主中原地区,使清朝既继承了前代的社会风习,亦具有本身的特色。

传统道德方面,清之统治者为巩固其统治,持别推崇程朱理学,忠、孝的思想进一步强化,「道德」规范亦大为加强。例如在婚姻方面,提倡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富人们讲究「门当户对」,穷人家也有「指腹为婚」的。至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缠足等,在精神上和肉体上,都对妇女造成伤害。这种情况,到了民国初年,在新思想传播之后,才逐渐有所改变。

服饰方面,在清朝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除了妇女、儿童、释道、优伶一类人仍袭明制宽衣大袖、浅面鞋之外,一般男人从顺治四年(1647年)以后,都改为薙发垂辫、箭衣小袖了。而清朝末年,由于中西接触增加,西服亦开始出现在中国社会。有意思的是,到了今天,清朝的服饰如旗袍等,仍然受到欢迎,并且被视为极具中国特色的民族服装。

清代的社会风气,大抵江南繁华之区尚奢,北方尚朴。至于年节庆典,则有元宵的耍灯、端午的赛龙船、中秋的吃月饼等,至今仍为华人社会所沿袭。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全国统治民族的满族,自入关以后,逐渐染慕汉风,生活习惯日益与汉人同化。后来甚至连满洲的文字也趋于泯灭。无论满洲贵族还是一般满人,因成社会特殊阶级,可不劳而食,所以入关以后,都养成骄惰淫佚之风,远不如汉人之勤俭。清代中叶以后的旗人子弟,大都游手好闲,喜欢赌博、看戏、斗鸡等种种玩意,或在街头上提笼架鸟,而不事生产。清代一亡,这些旗人的特权结束,就与汉人几乎完全同化了,甚至全改汉姓。

清代的宗教传播

清代一般民间的宗教,仍以佛道为主,回教徒仍然维持其信仰,而基督教则有较大的发展。

清初对于佛教是既尊重又整饬,对于自明朝以来广泛的庙宇建筑与僧侣的剃度风气,则有所限制。乾隆时曾屡下旨取缔不良僧道。但民间信仰佛教之风气仍日盛一日,及至乾隆晚年,中国僧众已达四十万人。咸丰时太平天国信仰耶稣,排斥佛教,寺庙僧侣大受摧残,尤以江南为甚。太平天国失败后,地方上下纷纷重建寺宇,于是佛教又盛。虽然清代的庙宇僧侣很盛,但对佛教经义的研究并不发达,所以是正统佛学的衰微时期。

清廷对于道士的管制,亦与僧侣相同。在京师设有「道录司」,各省府州县设有「道纪司」、「道正司」、「道会司」等。然而,道教很多团体常常酿成民变。如白莲教、清水教、天理教、八卦教、义和团等,多少都与道教有所关连。在清代,也出现一种道教支派,称为「在理教」,专讲修身养生之道,教人不吸烟、不饮酒、不茹荤腥,养成一种严肃纯洁的生活习惯。

回教(即伊斯兰教),其教徒在清代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一带,亦有很多散居在中国各地。散居各地的回教徒,除了坚持其信仰外,其他方面大都与汉人无异。但西南、西北的回教徒在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经常起事反清,令清廷疲于应付。

中国的基督教在清代有很大的发展。基督教分天主教、东正教与新教等几大派,明末来华的利玛窦等皆属于天主教徒。清初,仍继续优礼天主教士,先后以汤若望、南怀仁等为钦天监。顺治末、康熙初,估计全国信奉天主教者达三十万人。鸦片战争后,西洋传教士凭借本国军政力量的保护,进一步由通商口岸进入内地。其中新教也逐步扩展。嘉庆年间,英国人马礼逊已到中国传播新教。助马氏传教的中国教徒梁发,曾编有《劝世良言》一书。后来洪秀全之创立拜上帝会亦与此有关。其后许多新教教士陆续来华,其传教事业乃日形发展。

清代的文学艺术

中国每一个朝代的文学,都有其代表性的体裁。如果说清朝主流文学体裁是小说,相信没有多少人会反对。

清代可以说是中国小说发展的巅峰时期。这时期的作品,较明代更为成熟,其代表作有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曹雪芹的《红楼梦》等。《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生于江南的显赫之家,童年的生活可谓锦衣纨绔,后因家道中落,乃发愤写作。但只完成作品的前八十回,便因贫病去世。这部没有结局的作品初名为《石头记》,后经高鹗补写了后四十回,并改名《红楼梦》,遂成为今日的传世之作。

除了小说外,清代的戏剧亦有很大发展。清人的优秀剧作有洪升的《长生殿》,它根据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恨歌》改编,以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中心,描写了一代的兴衰。孔尚任的《桃花扇》,则以明代侯方域和李香君的爱情故事为线索,描写了明末清初的政治大变革。

清朝在艺术方面的成就也闻名于世。清朝是中国陶瓷器的最成熟时期。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江西景德镇官窰的黄金时代。景德镇的瓷器精美无比,在康熙年间的名贵出品有「康熙五彩」、「青花」等,瓷料与花样都非常细致。尤其有一种珐琅彩瓷最为精美。雍正年间有「分彩」、「洋彩」等名瓷,乾隆时有「夹彩」、「珐琅彩」等,其技术可谓登峰造极。

清代的珐琅(一称「景泰蓝」)亦趋于成熟。康熙时曾于内廷设专厂制造。「珐琅器」的胎质分为金、银、铜、瓷、玻璃五种,上镀珐琅,其颜色、花纹之华丽,制作之精巧,超越前代。当时的琉璃工艺亦甚精美。其最著名的代表作为北海之「九龙壁」,全部用琉璃砖瓦构成,壁上九龙九色,姿态各异,栩栩如生。

在建筑艺术方面,清代以宫殿(如紫禁城)和园林的建筑成就最大。圆明园和颐和园为中国园林的表表者,可惜圆明园这个「万园之园」在1860年被英法联军抢掠烧燬。颐和园也曾被破坏,后再度重修,但若干地方仍未能恢复旧观。这是在中历史上唯一被留下的一座御花园,也为现存世界上最美丽的一座皇家花园,集中国园林艺术之大成。

除了宫殿、园林外,其他建筑如碧云寺、雍和宫、天坛等,都是名震中外的建筑物。到了今天,世界各地的游客来到北京,这些建筑艺术上的精品,都是必到之处。

(本文作者: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所长教授)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