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
(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建立的中国第二个大一统的王朝–汉朝。前期定都长安,又称西汉、前汉;后期定都洛阳,又称东汉、后汉。
西汉帝系表
汉朝各种制度基本上沿袭秦朝,但鉴于秦朝速亡,汉高祖废秦苛法,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减轻租赋徭役,令军吏士卒及流民各归本土,给予田宅。有军功的给予食邑封赏。又抑制富商大贾,限制商人对农民的兼并。这样使地主阶级的统治秩序重新得到稳定,农业生产得到恢复。
西汉分封
西汉分封先是封异姓为王,后是封同姓为王。在秦末和楚汉战争中,一些六国旧贵族和拥兵将领,纷纷割据土地,成为诸侯王。刘邦为了联合他们共同攻打项羽,于是便分封他们为王。他们不是刘氏宗室,所以称为异姓王。
西汉初年为加强中央权力,分封了七个功臣战将为异姓诸侯王,他们是:楚王韩信(都下邳)、长沙王吴芮(都临湘)、果王彭越(都定陶)、淮南王英布(都亢)、赵王臧荼(都蓟) 、赵王张敖(都襄国)、韩王韩公子信(都晋阳)。这七个王所辖的领土几乎占了全国之半,对于中央政府的稳定和巩固造成很大的障碍和威胁。
高帝五年,即刘邦称帝的那年开始,到十一年止,高祖先后翦灭了六国异姓王,只剩下势力最弱、对中央政府没有多大威胁的长沙王吴芮(吴芮传了三代,以无后而国除)。
高祖认为秦祚短促是由于不分封子弟的缘故,遂刑白马与群臣誓约「非刘氏而王,无功而侯者,天下共击之!」为了屏藩中央,他一面翦灭异姓王,一面分封自己的子弟侄儿,他们是齐王刘肥、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梁王刘恢、代王刘恒、淮阳王刘友、楚王刘交、吴王刘濞。这些王都姓刘,所以史称同姓王。
在分封之初,诸王大多是幼童,王国的重要官吏也是中央政府派去的,所以榦弱枝强的矛盾并不突出。到景帝时,诸王或已成长或已更迭,与皇帝的血缘关系逐渐疏远,终于造成了吴楚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汉室继续削藩,加强中央集权,地方诸侯不复威胁中央。
白登之围
为了打击北方的匈奴侵扰,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刘邦亲率三十万大军北讨,在平城(今山西大同市东北)白登山被匈奴围困达七日之久。陈平献计用重金贿赂匈奴单于的阏氏,才得以解脱。白登之围后,刘邦便采用娄敬的建议,对匈奴实行和亲政策。
文帝和景帝时继续重视农业,轻徭薄赋,社会经济从恢复走向发展,盐铁等手工业及商业也有发展。
七国之乱
西汉初期,刘姓诸侯王的势力渐渐强大,一些有识之士深感担忧,建议对这种势力加以控制。
文帝的时候,贾谊就提出把大的诸侯国变成几个小的,以削弱其面积及实力。
景帝的时候,御史大夫晁错又提出削藩的建议,即削夺诸侯的封地。他指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景帝接受了这个建议,削去了楚王、赵王和胶西王的部分封地,这引起了诸侯王的不满。
汉景帝三年(前154年)当景帝下令削夺吴王一些封地时,吴王刘濞即与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等六国联合起来公开反叛。他们打着「诛晁错以清君侧」的旗号,举兵而西。
汉景帝派太尉周亚夫率36万大军平叛。三个月以后,叛军失败,刘濞被杀,七国之乱结束。
文景之治
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呈现「盛世」之象。史称「文景之治」。
汉文帝在位期间,继续执行汉初与民休息和轻徭薄赋的政策。他多次下诏劝课农桑,又「弛山泽之禁」,鼓励农民发展生产。同时又减轻税率,曾两次将田租减为三十税一,及后更全部免去田租。
此后,三十税一成为汉代定制。
文帝十二年,废除了过关用传的制度,有利于商品流通和各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律令方面也有重大改革,文帝下诏废除黥、劓、刖,改用笞刑代替,因而狱事简省,减轻人民所受的压迫。文帝自身又躬自俭约,不允许贵族官僚滥事搜刮,从而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由是西汉王朝统治渐趋稳定,社会富庶繁荣。
文帝死后,其子景帝即位。他继续推行文帝发展农业生产的政策,即位后节俭爱民,与民休息,田赋三十税一,人民负担减轻。
景帝大力兴办水利事业,以促进农业生产。又省刑减罚,减轻了笞刑,官吏断狱,但责大指,不求细苛。任内又平定七国之乱,并将诸侯王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打击割据势力,巩固中央集权。
文景二帝统治时期,百姓安居,人民乐足。加上文、景二帝少启边衅,对少数民族注意怀柔,不轻易动兵,尽力维持相安的关系。由是社会繁荣,政局稳定,历史上称这段时期为「文景之治」。
武帝创建年号
武帝嗣位(前141年),在次年建立年号,称为建元元年。以前帝王没有年号,此是始创,并为后来帝王所沿用。
武帝时是西汉的鼎盛时期,经济繁荣、府库充实。国家统一货币,铸五铢钱,严禁私铸钱,铸铁业实行国家专营,实行均输法、平准法,朝廷财政收入大增。
在这基础上,武帝采取了积极的对外政策。北方匈奴长期以来是中国主要边患,武帝发动了三次战役打击匈奴,使匈奴远徙漠北,保证了河西走廊的安全。又在西北边地屯田,修长城,筑烽燧,并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汉朝通往中亚的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开辟,大大促进了陆道上的中西文化交流。
独尊儒术
汉初崇尚黄老无为,令社会得以休养生息,经济得以恢复发展。至汉武帝时,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及统一全国思想,遂于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采纳董仲舒建议,以儒家的纲常名教来维护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主张更化善治,德刑并用,一统纪而明法度,使民知所从。
此外,汉武帝又大量提拔儒生充当中央和地方官吏,不治儒学之博士皆被罢免,由是自宰相至地方官几乎全由士人充任。汉武帝又设五经博士,专授儒家经典,同时又设太学、办学校、察举孝廉,使儒家理论渗透到各阶层领域,成为国家政策及管治的理论根据。
设平准制
汉武帝推行的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封元年(前110年)由治粟都尉领大司农桑弘羊提出。办法是在长安设置名为「平准」的机构,以大司农属下的平准令掌管。凡大司农诸官的所有物资,包括均输贡物所剩余的物品,以及工官制作器物中作为商品的部分,基本上都集中到这一机构。当市场上某种商品价格上涨时,就以低价出售;价格下跌时,则予收购,以保持物价相对稳定。
就理论上说,这种官营商业能起到平抑物价,限制富商大贾操纵市场的作用,对老百姓是有好处的。然而在实行中,官商勾结起来囤积居奇,贱收贵卖,进行投机,富商大贾并未受到真正的抑制,贪官又乘机中饱,结果还是苦了百姓。
行均输法
汉武帝推行的另一种官营商业政策。元鼎二年(前115年),武帝以孔仅为大农令、桑弘羊为大农丞,开始在全国推行这项政策。在各郡国设均输官,令郡国将应缴纳的贡品,连同运输费用折价交给当地的均输官,由均输官在价低的地方采购,将其中一部分运往京师作为官需或交平准出售,其余的转运到价贵的地方出卖。有时还在价贵地方将出卖贡品所得款项,用以采购当地价廉的土特产,易地辗转贩运贸易。运输所用的人工,名义上由国家支付工资(当时称为「僦费」),实际上是征发民伕,作为农民的一种徭役。
这种官营商业,使政府获得巨额丰厚利润,一年中所得的帛即有五百万匹之多,不仅满足了连年对边境用兵和防御的需要,也供应了武帝不断封禅、巡幸和赏赐的费用,对国家财政收入的增加起了一定作用,所以旧史书美称之谓「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
原来行均输法是希望限制大商富贾牟利,但各地的均输官贸易的物品,不是直接从农民和手工业者手中买来,而是向商贾采购,所以商贾的利益并未有多大损失;官商勾结,商贾以高价卖给均输官的情况也不少,商贾获暴利,官员得分肥。
昭帝六年(前81年),贤良文学们在盐铁会议上极力攻击均输法,西汉末年均输法已渐废弛,至东汉初年正式省罢。
南定百越
百越为华东、华南越人之总称。建元六年(前135年),闽越王驺郢率兵进击南越,武帝派兵援助南越。驺郢弟余善杀闽越王以首级献朝廷,武帝下令撤兵,立勾践后裔丑为越繇王,余善不服,与越繇王对峙,武帝遂以余善为东越王,与越繇王分地而治。
南越王赵胡感激朝廷,遣子婴入侍。婴在汉娶摎姓女为妻,生子兴。赵胡死,婴返国嗣位,婴死兴嗣,年幼,摎氏以太后秉政。相国吕嘉历事三王,宗族子弟满布国中,势力很大。元鼎四年(前113年)武帝遣使谕太后与子兴入朝。吕嘉不满太后内附,发动政变,杀摎氏母子及所有汉使者,立婴越妻所生之子建德为王。武帝闻讯,于五年调水陆大军十万南伐,以杨仆为楼船将军出豫章下横浦,路博德为伏波将军出桂阳下湟水,以南越降将出零陵下漓水。至六年,杨仆与路博德抵番禺城下,吕建与建德等逃入海,为汉军所追杀,于是南越各地纷纷投降。武帝遂以其分建九郡:儋耳、珠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
张骞通西域
汉武帝即位之初,从匈奴降人口中得知,过去匈奴破月氏,由是以月氏王头颅为溺器,月氏人深恨匈奴,武帝遂悬赏征募使者出使月氏,希望可联合月氏夹击匈奴。当时有汉中人张骞应募。他偕胡人堂邑父及随从一百余人从陇西出发。张骞出陇西后,经匈奴界,即被扣押了十余年,在匈奴娶妻生子。后乘匈奴迁徙之机,得逃亡西行,至大宛,经康居,抵月氏。时月氏受匈奴压迫,已西迁定居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又统领大夏,无意向匈奴复仇。张骞在月氏居留年余,不得要领,只得东还。归时他不敢再走原路,改从南道,傍金山而行,又为匈奴所俘,次年匈奴发生内乱,张骞乘机与堂邑父等逃走,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5年)返至长安,随从生还的仅十余人。由于所经均汉人未到之地,史称「张骞凿空」。
张骞回国后向武帝禀告西域情形及在大夏见到邛杖、蜀布,据云从身毒(即印度)贩运而至,这就引起武帝经略西域和打通西南夷的意图。武帝授张骞太中大夫。后随卫青征匈奴有功,封博望侯。元狩四年(前119年)武帝接受张骞关于厚结乌孙、「断匈奴右臂」的建议,拜骞为中郎将,再度出使西域。此次他率领副使及随从三百余人,马六百匹、牛羊金帛以万计,来到乌孙。乌孙王态度冷淡,谈判迟迟无效。谈判期间,他又令副使前往附近之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安息等国交涉。这些国家分别派遣使者与乌孙使者随张骞来汉答聘。元鼎二年(前115年)张骞一行返至长安,武帝授张骞大行之职。
司马迁写《史记》
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霍光专权
霍光十余岁入宫,侍奉汉武帝二十余年,小心谨慎,未尝有过,甚见亲信。后元二年(前87年)武帝临终,遗诏立少子弗陵为太子,命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辅政,同授顾命的还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太子即位,是为昭帝,「年八岁,政事壹决于光」。光与桀本系儿女亲家。上官桀走了帝姊鄂邑盖主的门路,使上官安之女为昭帝倢伃,仅数月就立为皇后,桀与安父子因此贵幸,专制朝事,由是与光争权。
另一辅政大臣桑弘羊在盐铁官营政策上也与霍光发生矛盾。桀党有谮光者,上辄怒曰:「大将军忠臣,先帝所属以辅朕身,敢有毁者坐之。」后霍光尽诛上官桀父子和桑弘羊,光威震海内,昭帝虽已及冠,一切政事悉遂委任光。
元平元年(前74年)昭帝卒,无子。群臣议立武帝子广陵王胥,光内不自安,适有郎上书曰「广陵王不可以承宗庙」,正合霍光心意,他将此书给丞相张敞等看,同时超擢上书者为九江太守,又以皇太后(霍光的外孙女)命迎立武帝孙昌王贺。刘贺继位后,不封赏霍光等「国辅大臣」,而对带来的昌邑从臣纷纷加官进爵,大出霍光意料之外。他就与其亲信大司农田延年密商,谋废立,召丞相、诸大臣及博士等至未央宫会议,宣布「昌邑王行昏乱,恐危社稷」,问与会者怎么办?群臣皆大惊失色,不敢发言。田延年离席按剑对群臣道:「后应者我就用剑斩之。」于是与会的人皆叩头说:「万姓之命在于将军,唯大将军令。」霍光立刻与君臣进见皇太后,废刘贺归昌邑,并悉诛昌邑群臣二百余人。然后与丞相张敞等议立武帝曾孙病已(称帝后改名询),又以皇太后名义迎之入宫。病已因巫蛊之祸,出生不久即被投入狱中,后又流落民间,无后台党羽可恃,霍光继续专权。
宣帝始立,霍光表示要归政,宣帝自然「谦让不受」,后来又立霍光之女为皇后。此后,一切政事须先报告霍光,然后才能上奏。自昭帝时起,霍光的儿子、侄孙、女婿、昆弟诸婿、外孙等都在朝为官,不少身居要津。霍光前后专权二十年,于地节二年(前68年)病死。死后二年(前66年),宣帝就以其子霍禹谋反,其妻谋杀许皇后(宣帝在民间时所娶)等罪名,将霍氏全家处死,与霍氏相连坐诛灭者数千家,唯霍后废处昭台宫。霍光专权二十年,对内实行「与民休息」政策,削减财政支出,减免租赋,对外恢复和亲政策。史称「百姓充实,西夷宾服」。
宣帝中兴
地节二年(前68年)霍光死后,宣帝才亲政。在亲政的二十年中,他着重于整肃吏治,加强皇权。他不但族灭了霍氏家族,而且诛杀了一些地位很高的官员。为维护法律正常行使,宣帝设置治御史以审核廷尉量刑轻重;设廷尉平至地方鞠狱,规定郡国呈报狱囚被笞瘐死名数,重视民命之余又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此外宣帝又召集著名儒生在未央宫讲论五经异同,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统一思想。其余如废除一些苛法,屡次蠲免田租、算赋,招抚流亡,在发展农业生产方面继续霍光的政策。
对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则平息羌患,袭破车师。适匈奴发生内乱,呼韩邪单于亲至五原塞上请求入朝,宣帝又得以完成武帝倾全国之力用兵而未竟的功业。宣帝统治期间,「吏称其职,民安其业」,号称「中兴」。
昭帝、宣帝时,经济继续发展,但已潜伏危机,出现外戚专政,豪强势力增强,流民增多。
元帝以后,宦官外戚更加得势,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尖锐化,农民起义不断出现。
成帝时太后的外戚王氏控制了政权,王氏兄弟四人和侄王莽相继为大司马大将军,家财亿万。
西汉外戚干政
外戚是指中国古代帝王的母族或妻族,因为异姓,故称外。历代王朝外戚多凭借皇后、太后势力而把持朝政,权重势大,往往威胁皇权。西汉初年,外戚干政就已然开始,吕后专政及诸吕擅权便是其例。景帝时之窦婴;武帝时之田蚡、卫青、霍去病;昭帝时的霍光等,都是以外戚身分而位高权重。
霍光死后,宣帝藉祖母家史氏、皇后家许氏除掉霍氏之势力,此后对史、许二家以及母王家、继后王家均大加重用,由是开外戚持续干政之祸。及后元帝皇后王家,哀帝祖母傅家、母丁家,都是西汉末有势力的外戚,尤其是元帝后王政君一家,更长期专擅政权,最后西汉王朝终为王莽所篡。
哀帝时,西汉王朝在农民起义威胁下摇摇欲坠,王莽企图用「再受命」的办法来解决危机,结果失势。
平帝时,王莽复起,排除异己,树立党羽,收揽民心,笼络儒生,为支持自己篡位夺权做准备。
王莽篡汉
王莽(前45─公元23),字巨君,东平陵(今山东济南东)人,是汉元帝之后王政君的侄子,父亲早死,没有被封侯,王政君便把他接进宫抚养起来。他的大伯父王凤临死前,把他托付给成帝,任命他为黄门郎,后迁射声校尉,从此踏上仕途。
汉成帝永始元年(前16)王莽被封为新都侯,并被任为骑都尉、光禄大夫、侍中,成为皇帝的近臣。王莽矫情伪饰,广结名士和将相大臣,深得人心,取得了大司马的高位。
汉哀帝时,由于外戚王氏被排挤,王莽回家闲居。
汉哀帝死,王莽回京,以太后名义执掌军政大权,立九岁的汉平帝,太后临朝称制,政归王莽。
元始元年(公元元年)王莽被封为「安汉公」,第二年他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平帝为皇后,元始五年(5年),受「九锡」,不久汉平帝死,他另立一个两岁的孩子为帝,是为孺子婴,自己则摄行皇帝事,称「假皇帝」。
公元8年,王莽逼孺子婴禅让,登上帝位,定国号为「新」。
西汉亡。
西汉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中华各民族的核心汉族就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
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原战国时各国的文化便相互渗透融合,到西汉时中华地区在典章制度、语言文字、文化教育、风俗习惯多方面都逐渐趋于统一,构成了共同的汉文化。
从此中华地区的各族就出现了统一的汉族。汉族和周边各少数族都是汉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成员。
汉族由于文明程度较高,在中国各兄弟民族中一直处于主导地位,这是历史发展和自然形成的结果。
汉以后历代的朝代名称虽有变换,但汉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地位始终未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