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
(公元25年-公元220年)
绿林、赤眉军起义后,地方上的地主豪强也参加反对新朝的起义,其中以加入绿林军的刘秀势力最强。昆阳之战后,刘秀到河北谋求发展,镇压河北的农民军,并吞了北方各地的豪强武装,势力渐大。
公元25年6月,刘秀在河北即皇帝位,即光武帝。他沿用汉为国号,史称东汉,定都洛阳。
东汉帝系表
光武帝首先消灭了进入长安的赤眉军。建武十二年(36)平定了四川的公孙述后,全国复归于统一。
光武中兴
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王朝,削平群雄,统一中国,为稳定、巩固王朝统治:
首先致力于整顿吏治,加强中央集权。对功臣厚予爵禄而禁止其干政;对诸侯王和外戚也予多方限制;行政体制,仍建三公(自秦至西汉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为朝中三公。西汉中后期,形成了大司马、大司空与大司徒鼎足而立的新三公。)之制,但名称和职掌都发生变化。大司马改太尉,大司空改司空,大司徒改司徒,分别管军事、土木工程、民政等,权力比过去大大减小。同时还规定,国家大事必须三公通而论之,共同负责,一人有罪,三人同当。与此同时,尚书台的权力渐渐加重。史称光武帝此举是「矫枉过直,政不任下,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其次,安定民生,恢复经济,主要措施有重行西汉初年三十税一旧制;遣散军队还乡务农;九次下诏释放奴婢,或提高奴婢的法律地位;兴修水利等等。
其三,比较适当地处理与周边少数民族的关系。他本人也勤政节俭,遗诏薄葬。因此,在他统治期间,经济有明显的恢复,政治也相对稳定,史称「光武中兴」。
明章之治
明、章两帝共统治三十一年(57-88),秉承光武帝遗规,对外戚勋臣严加防范;屡下诏招抚流民,赈济鳏寡孤独和贫民前后凡九次;修治汴渠完成,消除西汉平帝以来河汴决坏;经营西域,再断匈奴右臂,复置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史载「天下安平,百姓殷富」,号称「明章之治」。唯明、章两帝性格不同,治术也略有差异。明帝苛察,法纪严肃;章帝宽容,遂开外戚专政之端。
东汉伐北匈奴
匈奴在光武帝时分裂,南匈奴降汉。永平十六年(73年),明帝采纳耿秉建议,分兵四路出击北匈奴,三路无功,唯最西一路是奉车都尉窦固、骑都尉耿忠所率之酒泉、敦煌、张掖三郡兵与庐水羌胡一万二千骑,出酒泉塞,击败匈奴呼衍王,追至蒲类海(今新疆巴里坤湖),置宜禾都尉,屯田伊吾(今新疆哈密)。
翌年,再命窦固、驸马都尉耿秉击平车师前、后王,重置西域都护,再断北匈奴之右臂。北匈奴困窘,南下降汉者日多。
和帝永元元年(89年),窦固、耿秉的汉军,得南匈奴帮助,又大败北匈奴,追逐五千里,在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勒石记功而返。
永元二、三年,汉军又连续大破北匈奴,出塞五千里,单于逃遁。此后鲜卑在匈奴故地兴起,北匈奴部分降于鲜卑,部分西迁。
班超通西域
王莽时,西域都护李崇军队被焉耆国消灭,西域与中原又断绝了联系。东汉明帝时,由于对匈奴战争的胜利,重新控制了西域北道诸国。为了进一步恢复与西域的关系,打击匈奴在西域的势力,便派班超出使西域。班超到达西域,争取到了鄯善、于阗、疏勒等国。在极端困难的情况下,率疏勒、于阗等国士兵进攻隶属于匈奴的姑墨,并使莎车、月氏等国也归附汉朝。章帝建初五年(80年),提升班超为将兵长史,并派一千多名汉军援助他。班超以此为基本力量,联合西域亲附汉朝的诸国,征讨反叛、不服的地方势力,使「西域五十余国悉皆纳质内附焉」。
和帝时,罢盐铁之禁,炼铜和铜器制作,丝织业等都有了发展。东汉商业发达,洛阳成了全国商业中心,南方的扬州、荆州、益州的手工业商业也都很兴旺,城市人口大量增加。章帝及和帝时,班超经营西域,维护了国家的统一,保障了「丝绸之路」的畅通。与此同时,地主豪强的势力也逐渐强大,有庄园和武装。
窦氏专权
东汉和帝即位,章帝的皇后窦氏成为皇太后。和帝年仅10岁,窦氏临朝称制。窦太后的兄弟窦宪、窦景、窦瓌、窦笃等人都在朝中任要职。窦家兄弟为所欲为,公报私仇,凡是对他们专权不满的人都被逼迫致死。永元四年和帝14岁时,与宦官郑众合谋,将窦氏兄弟一网打尽。窦氏专权告终,宦官专权却开始,从此宦官、外戚之争拉开序幕。
三太后临朝
即汉安帝时的邓太后临朝(107-121)、少帝时的阎太后临朝(125年)、桓帝时的梁太后临朝(146-159)。邓太后汲取窦氏专权失败的经验,并用外戚和宦官,把官僚吸引到外戚集团中来。但邓太后死后,安帝即利用宦官杀逐邓家人,外戚与宦官矛盾加剧。安帝死,少帝立,阎太后临朝,外戚阎显掌朝政,又杀逐专政宦官,宦官孙程等十九人杀阎显,立汉顺帝,十九个宦官都被封侯,并能传其爵位给养子,掌握了朝中大权。大臣李固依靠梁皇后家与宦官对抗。顺帝死,桓帝立,梁太后临朝,外戚梁冀掌朝政。他杀逐李固等人,让官僚胡广与宦官通婚,使外戚、宦官、官僚三集团势力均衡,各行其是。桓帝即位后,又与宦官诛杀梁冀等外戚,此后至167年桓帝死,宦官一直独霸朝政。
戚宦之争
东汉自章帝以后,戚宦之争未尝稍息。和帝十岁即位,太后兄窦宪专权,皇帝与朝臣隔绝,只能依靠宦官。永元四年(92年),和帝用宦官郑众所掌握的禁军,消灭窦氏势力,宦官从此干政弄权。
安帝初政,太后兄弟邓骘等掌权。待邓太后死,安帝与宦官李闰、江京等合谋消灭邓氏势力,形成皇后阎氏兄弟阎显等与宦官共同专政局面。
延光四年(125年)安帝死,阎皇后因太子刘保非亲生,废为济阴王,将他囚禁在德阳殿下,并与阎显定策立章帝曾孙北乡侯刘懿为帝,她遂临朝称制。懿当年即亡故,人心浮动,中常侍孙程与其他宦官十八人,拥济阴王为帝,是为顺帝。
后孙程等又杀了阎显。顺帝时孙程等十九人皆得封侯,宦官势力大增。顺帝同时也重用外戚,拜梁皇后之父梁商、梁冀先后为大将军。
梁冀跋扈专权,在顺帝去世后,连续立、质、桓三帝。延熹二年(159年),桓帝与宦官单超等合谋消灭梁氏势力,从此宦官独揽政权。自和帝以来,宦官与外戚交互倾轧,更番弄权。
顺、冲、质、桓四帝时,外戚梁冀专政近二十年,财富积累达三十亿。东汉中叶以后,长期的世家大族执政,形成了具有垄断性的门阀政治。东汉后期朝廷中一部分官员和大学中的知识分子出现了品评时局的清议派,对宦官外戚专政不满,遭到了报复,形成了「党锢」之祸。
桓帝以后宦官更嚣张,公开卖官爵,政治腐败到了极点,社会上流民遍地,暴动不断出现。
黄巾起事
东汉末年,社会黑暗,政治腐败,百姓生活痛苦。巨鹿(今河北平乡)人张角创建太平道,并利用符水治病秘密联络各地百姓。参加太平道的有当时八州百姓,覆盖了今天河北、山东、安徽、湖北等地。
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太平道三十六方的徒众同时起事,他们头裹黄巾,称黄巾军,以「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为口号,共数十万人,活动于冀州、颍川、南阳等地,并重创前来镇压的官军。后来黄巾军领袖张角病死,其弟张梁、张宝被杀。黄巾军主力在坚持了九个月之后被镇压,余部转战各地长达二十多年。
为了镇压这次民变,汉室不得不依赖地方势力。各地军阀、豪强乘时而起,令全国陷入四分五裂的局面。东汉政权名存实亡。
袁绍诛宦官
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皇子刘辩即位,何太后临朝,其兄大将军何进辅政。时宦官蹇硕为上军校尉,总领八校尉兵,进素恶其人,收杀之,并领其禁兵。中军校尉袁绍劝何进尽诛宦官,太后不允。
袁绍又献策召地方将士入京威逼太后。后来何进入宫要求太后尽诛宦官以谢天下,宦官张让等就在八月何进入宫时,杀死何进。袁绍便与其弟虎贲中郎将袁术,率军闯入宫中,不分老幼,杀宦官二千余人。中常侍张让、段珪劫持刘辩出宫,逃至黄河南岸,被尚书卢植等率兵赶上,张、段投河而死。
董卓进京
东汉中平六年(189年)灵帝死。少帝刘辩即位,大将军何进与司隶校尉袁绍合谋召董卓进京诛杀宦官。卓按兵不动以待机。
及何进被杀,袁绍尽诛宦官,卓即率军火速赶至洛阳,兼领何氏部曲,又使吕布杀并州刺史丁原而并其众。由是卓势力大盛,得以擅政,废少帝,立年仅九岁的陈留王刘协为帝,是为献帝。
后卓进相国,带剑上殿,入朝不跪。卓又纵兵大肆掳掠奸淫,名之谓「搜牢」;又虐刑滥罚,以致京师百姓、官员人人自危。他又以恢复党人名誉,起用士大夫,牢笼人心。
初平元年(190年)冀州刺史韩馥与袁绍联合关东的地方割据力量兴兵讨卓,黄巾余部也起兵关东。卓焚毁洛阳内外,挟献帝,逼京城百姓百万迁都长安。
次年自称太师,位在诸侯王以上,车服仪饰拟比皇帝,拔擢亲信,广树党羽,又筑坞于郿(今陕西眉县东渭水北),号「万岁坞」,坞内积谷可用三十年。
初平三年(192年)四月司徒王允等联合董卓的义子吕布杀卓,董氏家族被夷灭。
李傕、郭汜之乱
董卓被诛杀后,其部下将士散在关东一带的人数还很多,他们大都是西凉人。王允开始想悉予赦免,后来又犹疑不决,于是谣言四起,说朝廷要尽杀凉州人。李傕、郭汜、张济都是凉州人,他们便号召将士造反,声称要为董太师报仇,从关东杀入关中,沿途凉州兵纷纷参加。王允等人并无兵力,只靠吕布。
初平三年(192年)凉州兵攻入长安,聚众至十余万,吕布战败逃走,王允被杀。年幼的献帝又被李、郭和樊稠劫持,三人共同秉政,张济将兵镇弘农。不久秉政三人发生冲突,先是李傕杀了樊稠,再在长安城内与郭汜厮杀,一连打了几个月。
天灾人祸,百姓涂炭。张济将兵自弘农前来调停,郭、李正相持不下,就接受调停,由张济、杨奉、董承护驾东行。走到弘农,张济和杨、董反目,李、郭也后悔放了献帝,再与张合兵来劫夺小皇帝,杨、董护驾边战边走,在弘农、陕城间得河北将士和南匈奴右贤王的援助,才逃到安邑,这已是兴平二年(195年)十一月,明年改年号建安。
建安元年(196年)七月,献帝由董承等人护送回洛阳。洛阳经董卓焚毁已成一片瓦砾,百姓只剩下几百家。
州牧割据
东汉末年,为了镇压黄巾起事,朝廷不得不借助地方力量,令各地州牧掌握兵权。董卓进京,靠的就是他在凉州刺史任内拥有的兵权;袁绍、韩馥兴兵讨伐董卓,也是联合各地拥兵的州牧。此后各州牧又互相兼并,已形成州牧割据局面。建安元年(196年)主要的割据州牧有曹操据兖州,公孙度据辽东,刘虞、公孙瓒据幽州,袁绍据冀、青、并三州,袁术据扬、豫二州,陶谦据徐州,刘表据荆州,刘焉据益州。还有些虽非州牧,也据地自雄,如孙策据江东,韩遂、马腾据凉州,张鲁据汉中。各个割据势力彼此互相攻伐兼并,造成天下大乱的局面。在州牧割据的情况下,东汉已名存实亡。
曹丕篡汉立魏
东汉末年,曹操挟持汉献帝,统一北方。汉献帝只是傀儡,实权由曹操掌握。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及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十一月一日,丕废献帝为山阳公。
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国正式建立。
东汉在文化科学方面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东汉初有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史学方面又出现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的断代史书《汉书》。文学方面的代表作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散文、乐府。东汉末有「建安七子」,都以文学知名,直接影响了三国时曹魏在文化上的突出地位。
东汉中期的张衡不但是思想家、文学家,也是科学家,他发明的浑天仪和地动仪已能科学地观测宇宙和地震。和帝时,蔡伦完善了用植物纤维造纸的工艺,对人类文化事业的传播起了重大的推进作用。
此外,东汉在数学、农学、医学方面也取得了很大成就。
佛教和道教两大宗教也同时在东汉出现与盛行,对中国思想文化和社会生活产生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