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
(公元220年-公元280年)
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迅速增强,凉州士族豪强董卓以诛宦官为名,进入洛阳,立汉献帝。另一士族豪强袁绍起兵讨董卓,各地豪强纷纷起兵割据自立,相互争夺,一时间全国又陷入内战混乱之中。后袁绍据有冀、青、幽、并四州,成为北方最大军阀。
曹操初据有兖州,复收编了青州黄巾军三十万,势力渐强。他又将洛阳的献帝迎至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在政治上得到了优势。建安五年(200),袁绍与曹操在官渡展开决战,曹操大败袁绍,成为北方最强的军事集团。
建安十三年(208),曹操又率军南下,占荆州,与在长江中下游的孙权对垒。此时正在流亡中的汉皇室后代刘备也起兵欲兴汉室,率荆州的残余势力与江东的孙权结合,形成孙刘联合抗曹的形势。
刘备派军师诸葛亮到孙权处说孙出兵,孙、曹大军在赤壁会战。
曹操大败,退回北方,刘备得以占据荆州,后入成都。从此,曹、孙、刘三大势力成鼎足之势。曹操封魏公,迁都邺,后又进封魏王。
三国帝系表
曹丕篡汉立魏
公元220年正月,曹操病死,其子曹丕继位为魏王,并逼早已徒具虚名的汉献帝「禅让」。

曹丕
同年十月,汉献帝宣布退位及将皇位「禅让」给曹丕。曹丕故作推辞,在「三让」之后才「答允」接受。
十月二十九日,丕登坛受禅,改国号为魏,改元黄初,是为魏文帝,并尊曹操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十一月一日,丕废献帝为山阳公。至此,历一百九十余年的东汉正式结束,三国时代的魏国正式建立。
蜀汉建立
赤壁之战后,刘琦死,孙权就以刘备领荆州牧,又将其妹嫁他以结欢。这样刘备总算有了一块根据地。
建安十六年(211年),益州牧刘璋听说曹操打算进攻汉中张鲁,恐其夺取益州,自己兵力又不足以抵御,遂用别驾张松策,派军议校尉法正迎请刘备入蜀共取汉中。刘备留关羽守荆州,驻兵南郡,率领数万士卒入蜀。十九年乘机袭破成都,驱逐刘璋,自领益州牧。次年汉中张鲁降曹操,操派夏侯渊镇守。
二十四年,刘备攻汉中,杀夏侯渊,自称汉中王。第二年,曹操死,其子曹丕于十月篡汉自立。
刘备于次年(221年)在成都即皇帝位,是为昭烈帝(或称蜀先主)。刘备一向以「兴复汉室」为号召,所以国号仍称「汉」,改元章武。史称蜀或「蜀汉」。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许靖为司徒,设置百官。
吴国建立
孙权统治东吴以前,其兄孙策已据有江东一带。孙策死后,孙权掌政,继续经营江东,使江东出现「士民殷富」的局面。在赤壁之战中,孙权联合刘备击败曹操,江东的孙氏政权益形巩固。其后孙权更袭杀关羽,夺得荆州。
后来魏国和蜀汉先后建立,孙权既已夺取荆州,怕两国夹击,主动向魏称臣,一举在猇亭之战击败刘备。曹丕也不轻易上当,仍与孙权交兵,直至魏黄初六年(225年)曹丕三攻吴地无功而返,次年丕又病死,且吴蜀也早已修好,孙权称帝条件已经齐备。
孙权于吴黄武八年(229年)四月在武昌称帝,改元黄龙,国号为吴,追尊孙坚为武烈皇帝、孙策为长沙桓王,立子孙登为皇太子。九月,迁都建业(今南京市)。三国之中,吴立国最晚,但自孙氏割据江东算起,则其政权最早建立,历时也最久。三国分立时代正式开始。
猇亭之战(夷陵之战)
孙权占领荆州,杀了关羽,对刘备的打击实在太大,他称帝仅三个月,就在蜀汉章武元年(221年)七月亲率大军东征孙权,并调巴西太守张飞自阆中(今四川阆中)领兵到江州(今重庆)会合,不意张飞出兵时被部下杀死。孙权方面当然也有准备:一是派人向曹丕祝贺他称帝,接受曹丕给他吴王的封号,希望魏国中立,预防两面受敌;二是派使者去蜀汉,要求重归于好;三是拜陆逊为镇西将军,率军进驻秭归、巫县(今四川巫山)加强防务,还把都城建业迁到武昌,以便扼守荆州。
东吴要求重修旧好,刘备自然听不进去,继续领兵东进。蜀军先头部队占了巫县,攻下秭归,于次年二月进至猇亭(今湖北宜都北)在此设立大本营,先头部队到达夷道(今湖北宜都)包围了孙权侄儿孙桓统率的吴军。吴军不少将领要求迎击,陆逊考虑到蜀军东下,锐气正盛,又居高临下,很难攻破,所以拒绝,反而令吴军退出崇山峻岭,使蜀军的战线拉得很长,而将自己部队集中在猇亭地区。孙桓屡次派人要求支援,陆逊只是回答说:「孙桓很得军心,夷道城池坚固,粮食充足,不必担心。」就是按兵不动。
火烧连营
刘备在夷陵(今湖北宜昌东南)东西一线安下许多营塞,又分散了兵力。蜀军不断挑战,陆逊置之不理,只管坚守。双方在猇亭地区对峙了半年多。蜀军的粮道要经过崇山峻岭地区,运输十分困难,加上天气暑热,令蜀军士气逐渐低落。这时刘备又放弃「水陆俱进」的原计划而将所有军队在山林中安营扎寨。陆逊找到了蜀军的弱点,于是决定发起反攻。他命令士兵每人带一把茅草,在到达蜀军营垒时边放火边猛攻,连破四十余营。刘备率领残兵败将登上马鞍山据守,陆逊立即集中军力四面围攻,杀了蜀军一万多人,只有刘备带领少数人马,乘夜突出重围,逃到白帝城,不久病死。猇亭之败,令蜀汉元气大伤。
三国初期,各国主要致力于整顿吏治,恢复社会秩序和发展经济。其中以曹魏的成就比较突出。从曹操统一北方、开展屯田开始,生产逐渐恢复,曹操又改革了东汉以来的许多弊政,抑制大地主豪强的势力,扫除了宦官和外戚的专权,吸收中下层地主阶级人物参加政权。
魏文帝时,又实行九品中正法,承认一般士族有做官的权利,在经济上也给予优惠。
蜀国丞相诸葛亮严格采用法治,纪律严明,赏罚分明,使蜀国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特别是诸葛亮招抚西南夷,使少数民族地区得到开发,加强了民族团结。
诸葛亮南征 七擒孟获
刘备死后,南中(今云南、贵州及四川南部)地区发生叛乱。建宁(今云南晋宁)大姓雍闓、牂牁(今贵州遵义)太守朱褒、越嶲(今四川西昌)夷王高定相继起兵反蜀。
为了使蜀汉有个稳定的后方,也为了获得北伐的兵源和物资,蜀汉建兴三年(225年)春,诸葛亮亲自率大军南征。蜀军首先攻克越嶲,杀死高定,此时雍闓已被高定部下所杀。另一个少数民族首领孟获继续顽抗。五月,诸葛亮率军渡过泸水,追击孟获。他采用攻心为上的政策,对孟获七擒七纵,最后降服孟获。不久,南中全部平定。
六出祁山
诸葛亮恢复与吴联盟、平定南中后,就准备北伐曹魏。
第一次北伐在蜀汉建兴六年(228年)春,他令赵云等作疑兵,摆出由斜谷(今陕西眉县南)攻郿城(今眉县北)的态势,以吸引魏军;自己则率主力向祁山(今甘肃西和县祁山堡)方向进攻,陇右的天水、南安、安定等郡相继叛魏降蜀,又收服了姜维,一时关中大震。可是马谡违背诸葛亮部署,为张郃所败,丢了街亭;赵云等出兵也不利,诸葛亮只得退回汉中。不久,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又叛汉附魏。
第二次北伐是同年冬,诸葛亮乘陆逊在石亭打败曹休之机,出散关,包围陈仓(今陕西宝鸡西南),攻打二十多天未破,魏的援军赶到,他不得已又退回汉中。
第三次北伐是建兴七年,亮进攻武都(今甘肃成县)、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打败魏援军,占了这两郡,留兵据守,自己率部回师。次年,魏军进攻汉中,诸葛亮加强防守,又增调援军,再由于连续大雨,子午谷、斜谷等道路不通,魏军撤退。
第四次北伐是建兴九年,蜀军包围祁山,魏军统帅司马懿迎击,诸葛亮准备决战。司马懿知蜀军远来,军粮不多,凭险坚守,拒不出战。诸葛亮想用退兵的办法引诱敌人,但司马懿追赶很谨慎,蜀军一停,他就扎营拒守。此时李严假传刘禅要求退兵的圣旨,加上蜀军粮草将尽,诸葛亮只得班师,在归途中以伏兵杀了魏国名将张郃。
第五次北伐是十二年春,诸葛亮率十万大军出斜谷口,到达郿县,在渭水南岸五丈原扎营。司马懿也筑营阻拦,不与蜀军作战,料知蜀军远来,粮草运输困难,想把蜀军拖垮。诸葛亮也有准备,在渭水分兵屯田,作长期战争的打算。诸葛亮在这次出兵前曾与孙权约定同时攻魏,五月吴军十万攻魏,不胜,撤回江东,所以蜀军只得与魏军单方面周旋。八月间诸葛亮积劳成疾,病情日益严重,不久就与世长辞。死后,姜维等遵照他的遗嘱,秘不发丧,整军退入斜谷。
诸葛亮出师北伐共为五次,真正出兵祁山只有二次;还有一次是魏军进攻汉中,不是诸葛亮出击。后世概而言之,说成是「六出祁山」。
姜维北伐
姜维本是魏人,降蜀后很受诸葛亮的器重。亮死后屡官至凉州刺史。他很自负,又了解陇西风俗民情,总想大举北伐,费禕一再劝不听。蜀汉延禧十六年(253年)费禕遇刺被害后,姜维迁大将军,十七、十八年都举兵北伐,无功而返,十九年又向祁山方面进攻,被魏将邓艾打得大败,士卒星散,死亡极多,蜀国人民怨声载道。二十年,又出兵骆谷(今陕西周至西南)攻秦川,魏军坚守不战,遂于蜀汉永安元年(258年)退回。同年,姜维撤汉中守军,退守汉、乐两城,企图诱敌深入,待敌疲乏,全军出击,其结果反而自弃险要。姜维连年北伐,大大损耗了蜀国国力。
魏灭蜀 偷渡阴平
蜀后主刘禅懦弱无能,自诸葛亮临终举以自代的蒋琬、董允等相继去世,宦官黄皓专擅朝政,姜维恐为其所害,不敢住在成都,长期驻兵沓中(今青海东南境)。
魏元帝景元四年(263年),司马昭派三路大军伐蜀;一路由邓艾率三万余人自狄道(今甘肃临洮)向沓中攻姜维,一路由诸葛绪领三万人自祁山向阴平附近之桥头,绝姜维归路;一路由锺会统率十万人,分别从斜谷、子午谷等地前进,很快攻下汉中。
邓艾到达沓中,姜维闻汉中已失,退向阴平,遭诸葛绪截击,再撤到剑阁,与成都赶来支援的廖化、张翼坚守,与锺会大军相持不下。邓艾向会建议用奇兵,会同意,并嘱艾实施。阴平是氐羌居住地区,地偏僻,路难走,蜀军并未设防,艾亲率士卒探险从此道而行,绕过剑阁天险,直趋江油。江油守将投降,艾很快进攻涪城。诸葛瞻(诸葛亮之子)在涪拒守不胜,退绵竹,及其子尚均战死。
绵竹一失,成都已无险可守。蜀汉群臣朝议纷纭,刘禅最后采纳谯周的建议,向邓艾投降,并派人令尚坚守剑阁的姜维等一并投降。蜀汉自建立至降魏,共历二帝四十三年。
高平陵事件
魏明帝曹㪫死后,曹爽和司马懿共同受遗诏辅政。曹爽感到司马懿对自己有威胁,便重用何晏、邓颺、丁谧等人,排挤司马懿,欲夺其权。司马懿也暗中进行了准备,正始十年(249年),齐王曹芳出洛阳到高平陵祭扫先皇,曹爽陪同前往。司马懿乘此机会在城内发动政变,将曹爽党羽逮捕杀掉,逼曹爽交出大权,并将其囚禁处死。通过这次政变,司马氏掌握了曹魏大权。
司马炎篡魏立晋
魏嘉平元年(249年),司马懿发动政变,杀曹爽等,此后魏国由司马氏一家专政。懿死后,其子司马师、司马昭续专魏政。
司马师死后,大权全在司马昭手中。平蜀后,元帝于元熙元年(264年)封他为晋王。第二年昭死,子炎学曹丕篡汉的办法,叫元帝曹奂举行一个「禅让」仪式,自己当了皇帝,国号为晋,改元泰始。
魏自曹丕篡汉至曹奂「禅让」,共历五帝四十六年。
晋灭吴
吴国自公元211年孙权迁都建业后,东南地区很快得到开发,共得43郡313县,比东汉时大大增强。吴国土地开辟,农业发展,政治稳定,航海业发达。
自孙权死后,吴国内部宗室、大臣争权利,朝政混乱,末帝孙皓更是骄奢淫逸,令国政日非。
晋泰始五年(269年),晋武帝司马炎以尚书左仆射羊祜都督荆州诸军事,操练士卒,作好伐吴准备。咸宁四年(278年),祜卒,以杜预代。次年,武帝同意杜预意见,下诏伐吴。
咸宁四年(280年),晋军兵至石头城(今南京北郊),吴主孙皓投降。吴自孙权称帝至灭亡,共历四帝五十二年。
晋一统
三国时期虽然仍有不断的战争,但已和东汉末期军阀混战的性质不同,是有顺应民心所向的统一战争性质。
其中比较著名的有蜀、吴争夺荆州的战争,蜀、魏争夺汉中的战争,和魏灭蜀、晋灭吴的战争。
三国的军事实力以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国最弱。因此统一战争的主角最后落在魏晋方面。
三国鼎立局面对东汉末年军阀大混战来说,是一历史的进步。
三国中以吴国的时间最长,共52年;次为魏,共45年;再次为蜀,共43年。
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晋灭吴。至此,三国时代宣告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