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

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族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其创建者为宋太祖赵匡胤。

宋太祖-赵匡胤

北宋帝系表(公元960年-1127年)

陈桥兵变

陈桥兵变是赵匡胤发动取代后周、建立宋朝的兵变事件。

后周显德六年(959年),周世宗柴荣死,七岁恭帝即位。殿前都点检、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与禁军高级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结义兄弟掌握了军权。

翌年正月初,传闻契丹兵将南下攻周,宰相范质等未辨真伪,急遣赵匡胤统率诸军北上御敌。周军行至陈桥驿(今河南封丘东南陈桥镇),赵匡义(赵匡胤之弟)和赵普等密谋策划,发动兵变,众将以黄袍加在赵匡胤身上,拥立他为皇帝。

随后,赵匡胤率军回师开封,京城守将石守信、王审琦开城迎接赵匡胤入城,胁迫周恭帝禅位。

赵匡胤即位后,改国号宋,仍定都开封。史称这一事件为「陈桥兵变」。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建立北宋后,惟恐以往握有军权的武将取而代之的事件重演,采纳谋臣赵普之策,谋解除禁军将领兵权。

建隆二年(961年)春,他先撤销禁军最高职位殿前都点检一职,改任慕容延钊为山南东道节度使,侍卫亲军都指挥使韩令坤为成德节度使。

七月,又藉宴饮之名,召集拥戴他称帝的禁军高级将领侍卫马步军都指挥使石守信、殿前都指挥使王审琦等宴饮。席间以「君臣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为由,采用赏赐良田美姬为诱饵,加之武力相胁迫的办法,逼诸将交出兵权。

于是,石守信、王审琦、高怀德、张令铎等将领皆请求罢免中央军职。后以资浅才庸、易于控制的韩重贇、张琼等分掌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而由皇帝直接控制禁军兵权。

开宝二年(969年),宋太祖又设宴款待镇守一方的几名节度使,劝他们罢镇改官,以消除藩镇割据的隐患。史称宋太祖此举为「杯酒释兵权」。

宋朝建立后,经过十余年的南征北伐,赵匡胤消灭了后周藩镇势力的反抗,攻灭了荆南、后蜀、南汉、南唐等割据政权。宋太宗赵炅即位后,招降割据吴越的钱俶,平定北汉。于是自安史之乱以来,二百多年的封建军阀割据局面基本上结束。北宋疆域东、南临海,北境以今津海河、河北霸县、山西雁门关一线与辽接壤,西北至今陕西白于山、甘肃东部、青海东北部与西夏、吐蕃毗邻,西南与越南接界。

北宋共历九帝,前后一百六十八年。这长达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阶段中,可划分为前、中、后三个时期。

前期(公元960年-公元997年)即宋太祖、宋太宗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北宋统治者除了致力于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之外,着重在政治、军事和经济制度方面进行改革,以确保宋朝统治长治久安。

其主要的改革措施有:

  1. 一是军制改革。取消禁军最高统帅殿前都点检、副都点检职务,朝廷设枢密院掌管调动军队,但无统兵权。三帅统兵权和枢密院调兵权职责分明,相互制约,直接对皇帝负责。军队实行更戍法,定期换防,将帅常调,以防止官兵「亲党胶固」。
  2. 二是行政改革。宰相下设数名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以分其军、政、财三权,使宰相无法独揽大权。对独霸一方的节度使,采取「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办法,逐步从地方调回都城任闲职,其原领州郡由朝廷控制,委派文官任知州、知府,直接对朝廷负责。规定地方财政每年赋税收入,除支度给用外,凡属钱币之类,「悉辇送京师」。

经过改革,宋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得到强化。这对政治稳定,结束分裂局面和经济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但是高度中央集权也带来「强榦弱枝」,地方权宪太小,军队战斗力削弱等消极后果。

中期(公元998年-公元1099年)即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

澶渊之盟

澶渊之盟是北宋与辽经过多次战争后所缔结的一次盟约。

北宋景德元年(1004年),辽承天皇太后和辽圣宗耶律隆绪以收复瓦桥关(今河北雄县旧南关)南十县为名,发兵南下,连破宋军,十一月已抵达黄河边的重镇澶州城北,威胁宋都东京,宋朝野人心惶惶。

宋朝大臣王钦若主张迁都升州(今江苏南京),陈尧叟主张迁都益州(今四川成都);宰相寇准则力请宋真宗亲征,宋真宗被迫北上。这时寇准倚重的将领是在抗辽战争中屡立战功的杨延朗(杨业之子,后改名延昭)等人。宋军在澶州前线以伏弩射杀辽南京统军使萧挞凛(一作览),辽军士气受挫。宋真宗在寇准一再催促下,登上澶州北城门楼以示督战,宋军士气大振。宋、辽两军出现对峙局面。

辽军这次南侵,其目的只是想对宋进行一次物资掠夺和政治敲诈,因折将受挫,表示同意与宋议和。宋真宗亦希望辽军能尽快北撤,于是遣使向辽求和。十二月,双方达成和议,约定宋每年给辽绢二十万匹、银十万两,沿边州军各守疆界,两地人户不得交侵,不得收留对方逃亡的「盗贼」,双方可以依旧修葺城池,但不得修筑城堡、改移河道,并约定宋辽为兄(宋)弟(辽)之国。由于盟约在澶州(今河南濮阳附近)缔结,澶州亦名澶渊郡,故史称宋辽此次盟约为「澶渊之盟」。

对宋而言,澶渊之盟不过是以「贿赂」来取和平,甚至可说是丧权辱国。但盟约缔结后,宋、辽之间百余年间不再有大规模的战事,这对中原与北部边疆经济文化的交流和民族的融合有正面的作用。

庆历新政

庆历新政是宋仁宗庆历年间的一次改革,因领导者为范仲淹,故又称范仲淹改革。宋仁宗时,官员数量骤增,土地兼并加剧,国内危机不断加深。与此同时,辽与西夏军队不断对宋侵扰,岁币和军费开支有增无已,国家财用日绌。因此,官僚士大夫中不断有人提出革新主张。

庆历三年(1043年)九月,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明黜陟、抑侥幸、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覃恩信、重命令等十条改革方案,称为《十事疏》。其目的在谋求整顿官僚机构,增强北宋国力。

宋仁宗采纳范仲淹等人的革新主张,着重对吏制、职田、科举、学校、赋役等进行改革。但新政因触犯了一些贵族官僚的特权,遭到激烈反对。革新派范仲淹、富弼、余靖、尹洙、欧阳修、苏舜钦等被诬为朋党,遭到排挤。新政施行仅一年,即以夭折告终。

王安石变法

北宋时,王安石主持了一次改革。北宋中叶,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社会出现衰败的危险局势。

嘉祐三年(1058年),时任三司度支判官、知制诰的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对宋朝法度进行全面改革,以扭转危局。但宋仁宗未予采纳。宋神宗赵顼即位后,决意支持王安石进行改革。

熙宁二年(1069年)二月,王安石出任参知政事,翌年又被授以宰相之职,开始制定和推行新法。其新法实施的重点是经济和军事,目的是富国强兵。当时,制定的经济新法有农田水利、青苗、免役、均输、市易、免行钱、方田等法。有关军事的有保甲法、将兵法、保马法等。与此同时,对科举和学校教育制度也进行改革,设立三舍法,颁行《三经新义》为教材。

新法推行之初颇见成效,但由于反对变法的守旧派,在两宫太后等皇亲国戚的支持下,极力阻挠和破坏,使王安石罢相,变法难以继续下去。

元丰改制

元丰改制是宋神宗元丰年间的官制改革。宋初职官制度,在沿袭前代旧制的基础上,又广置官僚机构,增设许多新的官职,造成机构重叠,有名无实,官员冗滥,官俸开支剧增而行政效率极低。

元丰三年(1080年),宋神宗亲自主持官制改革,历经三年完成。改制内容包括:一是实行三省六部制,以三省长官为宰相、执政,实权归于中书。二是省并机构,三司并入户部、工部,审官院并入吏部,审刑院归入刑部等。三是以阶换官,变革官阶,制定《元丰寄禄格》,此后升迁、俸禄均按新格办理。对这次调整和改革官制,史称「元丰改制」。

元祐更化

王安石变法后,遭到守旧派的激烈反对。

元丰八年(1085年),宋神宗死,子赵煦(宋哲宗)年幼即位,宣仁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文彦博、吕公着、范纯仁等守旧派,废除神宗与王安石推行的新法,贬黜熙宁、元丰时用事诸臣,学校停止使用王安石的《三经新义》教材,篡改熙宁、元丰时的史官记录,重新编纂《神宗实录》。

此外,还将神宗时军兵用生命夺取的米脂、安疆、浮图、葭芦等四寨,无偿送还西夏。几年的更化结果,将国家通过变法的钱财积蓄耗散殆尽,引起普遍不满。因这一事件发生在元祐年间,故史称「元祐更化」。

元丰八年(1085年),神宗死,守旧派执政,新法被完全废止。

宋真宗至宋哲宗统治时期,这一时期是北宋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由于实施两税法、代役制和租佃制等新的经济制度,从而激发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随之而来的是:人口的增加,垦田面积的扩大,铁制工具制作进步,耕作技术的提高,农作物的种类和产量倍增等等。

据统计,宋太宗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北宋户籍上有523万多户,而到宋仁宗嘉祐八年(公元1063年),北宋户数已逾1246万多户。宋太宗至道二年(公元996年),耕地有3亿多亩,而至宋真宗天禧五年(公元1021年),增至5.2亿多亩。

农业经济的迅速发展促进了手工业、商业的发展。北宋的造船、矿冶、纺织、染色、造纸、制瓷等手工业,在生产规模和技术上都超过了前代。商业市场打破了旧的格局,大小城镇贸易盛况空前,纸币的出现及广泛使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这一时期也是宋代科技文化的繁荣时期。尤其是闻名于世的指南针、印刷术和火药三大发明,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在这个阶段。

然而,这一时期也是社会矛盾日益严重的时期。军队数量猛增,官僚机构庞大,土地兼并加剧,使国家财政连年亏空,出现积贫积弱的局面。对此,宋朝政府也试图进行改革,以扭转危机四伏的局面。北宋改革影响最大的是宋仁宗时期的庆历新政和宋神宗时期的王安石变法。结果,两次改革收效甚微,北宋逐步走向衰落。

后期(公元1100年-公元1127年)即宋徽宗、宋钦宗统治时期。

这一时期是北宋王朝最腐朽黑暗的阶段。由于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众多的农民倾家荡产无以为生,纷纷起事反抗暴政。

其间以方腊、宋江先后领导的起义影响最大。内忧不已,外患又起。北宋长期与辽、夏、金争战不休。与西夏战事刚止,金军又大举南下。

金联宋灭辽

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在涞流河起兵反辽后,首先把主攻方向选择在辽东北部与女真接触的地区,凭借负山抱水的有利地形,诱使辽军远离军事重镇上京和东京,在宁江、出河店、护步答冈等地会战,以歼灭辽军有生力量。接着,抓住战机,开展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攻取五京的前后步骤是东京、上京、中京、西京、南京,战略计划周密得当。占领辽东京后,获五十四州兵粮,辽东半岛与女真故地连成一片,使金军实力大增。不久又西进上京,拔辽太祖创业之地,使辽军丧胆。

正当金军节节胜利之际,北宋料辽国必亡,想乘机夺回被占已久的燕云十六州,遂与金相约攻辽,金允灭辽后将燕云十六州归宋。但在灭辽战争中,宋军大败,金军却连战皆捷,轻取中京,占有「幅员千里,多大山深谷,阻险足以自固」的广大土地。辽中京一失,西京和南京失去屏障,先后被金军攻克。自中京失陷后,辽天祚帝欲出走西夏,途中为金军所俘,辽朝遂告灭亡,时在金天会三年(1125年)。

辽亡后,宋屈辱地以厚币收回被金军抢掠一空的南京及燕云十六州的其中六州,其虚弱不振亦为金所洞悉。此后金开始侵宋,最终使北宋灭亡。

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军攻占开封。次年二月六日,废宋帝,北宋亡。

靖康之变

宣和七年(1125年),金军分东、西两路南下攻宋。宋徽宗见势危,乃禅位于太子赵桓(钦宗)。

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金东路军进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城下,逼宋议和后撤军。同年八月,金军又两路攻宋;闰十一月,金两路军会师攻克汴京。

次年三月,金军大肆搜掠后,立张邦昌为楚帝,驱掳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教坊乐工、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北宋亡。史称「靖康之变」,或「靖康之难」、「靖康之祸」、「靖康之耻」。又因靖康元年为丙午年,亦称此事件为「丙午之耻」。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