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
(公元1127年-公元1279年)
南宋是中国历史上以汉为主体建立的封建王朝,建都临安(今浙江杭州),其创建者为宋高宗赵构。
南宋共历九帝,前后一百五十三年。其疆域北以淮水,经唐(今河南唐河)、邓(今河南邓县东)二州至秦岭大散关(今陕西宝鸡西南)一线与金为界,东南、西南同北宋。
南宋帝系表(公元1127年─1279年)
南宋的政治制度基本上是沿袭北宋,但行政机构较北宋精简集中,适应于新形势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首先对中央最高行政机构三省六部进行了调整,合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为一,以左、右仆射兼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宰相;改门下、中书侍郎为参知政事,为副宰相;废尚书左、右丞。六部中的各部,只设长官或副长官,主持部务;所属司级机构,除户部以事务繁多未减少外,其他五部通过兼领、合并而大量省并。地方府、州、军、监级和县级机构,基本沿袭北宋制度。南宋中央统御体制前后有所变化。建炎初,以御营司掌兵权,由宰相和执政兼任御营使和御营副使,御营司实际成为统领全军的最高军事机构。建炎末,恢复北宋枢密院管军旧制,枢密院又成为最高军事机构。南宋还曾在临安设置诸路军事都督和三衙等重要军事机构。南宋建立后,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统治,先后设置招讨司、宣抚使司、镇抚使司、制置使司等军事统御机构,对维护地方治安和抗击金军起到一定的作用。
南宋政权趋于稳定后,社会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尽管南宋国土比北宋减少五分之二,但农业生产发达地区都在南宋境内。因此,南宋农业生产的总体水平并不亚于北宋。由于军事的需要,南宋重视军器制造、采矿冶炼、造船等手工业的发展,因此南宋手工业生产的技术、规模方面都超过北宋。
在文化方面影响最大的是理学逐步取得了官学地位。
宋室南迁
东京沦陷后,康王赵构于靖康元年(天会四年,1126年)十二月一日于相州建大元帅府,就任大元帅,此时金军早已攻占开封的城墙,北宋处于存亡危急之际,钦宗再次蜡书诏令赵构入援开封。赵构一面传檄河北各州府起兵会于北京大名府,于中旬派小部队南下汤阴(今属河南)作疑兵,自率近万军队出北门北上,经临漳(今河北临漳西南),踏河冰渡过黄河,到达大名。
靖康二年(天会五年,1127年)正月初逃到东南方的东平府。二月下旬初,赵构等逃到济州。金军建立伪楚后,在济州的群臣即想奉康王赵构在济州称帝以重建宋朝,赵构采纳了宗泽的建议,前往作为宋太祖赵匡胤兴王之地的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五月初一日(1127年6月12日)在南京应天府即位,改元建炎,是为宋高宗,后建都(行在所)于临安(今浙江杭州),史称南宋。
赵构于应天府登基之后,重用主和的黄潜善、汪伯彦。虽然作为东京留守的宗泽努力整治城池,力劝高宗回京,都遭到了拒绝。高宗从建炎元年(1127年)即位到绍兴八年(1138年),十余年间一直辗转在东南沿海各地,躲避金人。
建炎元年七月,高宗为避金兵,开始南逃,十月,到了扬州。建炎二年十二月,太后至杭州。建炎三年二月,六宫抵杭州,而高宗则到了镇江。但因此处「不如钱塘有重江之险」,当天晚上就离开了镇江,走了四天,到了平江,过了两天,又到了崇德,不久到达杭州,以州治为行宫。四月,高宗离开杭州,于五月初一到达常州,初四到达镇江,初八到达江宁府,即建康。这年闰八月,高宗曾召群臣商讨驻跸之地,没有结果,但高宗本人仍有意于临安。故他否定了「权都建康,渐图恢复」的建议,离开建康,前往杭州。九月,高宗到达平江府,十月,至临安,又去越州。这时,金人加紧南逼,攻陷了吉州,又攻陷了六安军。高宗非但不亲征,反而继续逃跑,于十二月来到明州,并决计航海避兵。建炎四年正月,高宗避居于海上舟中。三月,高宗离开温州,回到越州,升越州为绍兴府。从绍兴二年(1132年)至四年,高宗均在临安。
绍兴六年(1136年),张浚上奏说:「东南形胜莫重于建康,实为中兴根本。且使人主居此,北望中原,常怀愤惕,不敢暇逸。而临安僻在一隅,内则易生玩肆,外则不足以号召远近,系中原之心。请临建康,抚三军,以图恢复。」高宗虽同意了在此建行营,但迟迟不动,直到这年九月,刘豫入寇,高宗才离开临安到平江。次年,高宗终于下诏移跸建康。八年初,高宗又想「幸平江」,被李纲劝谏,暂留。但仅仅过了十天,高宗便议还临安,并在这一年回到了临安,且正式定都于此。高宗东逃西躲了十多年,终于找到了这个偏安的安乐窝。
宋金黄天荡之战
宋建炎四年、金天会八年(1130年)二月初,金兀朮未能追上宋高宗,率军焚临安城(今浙江杭州)北还。行前,纵兵大掠,因满载辎重不能陆行,遂取水路沿运河而行。
三月丁巳,金军至镇江(今江苏),为浙西制置使韩世忠所阻。韩世忠原先驻军秀州青龙镇、江湾(今上海境内)一带,闻兀朮已赴平江,乃移师镇江以待。金兵至,韩世忠以八千人屯焦山寺(今江苏镇江北焦山)。兀朮欲过江,与宋军交战数十回合,世忠之妻梁红玉亲自擂战鼓助阵,以振宋军士气,金兵终不得渡江。兀朮遣使致词,愿归还在江南俘掠的财物人口,并增益以名马,但遭韩世忠严辞拒绝。兀朮只得率兵沿长江南岸西行,世忠率兵循长江北岸并行,且战且走,最后把金兵堵在黄天荡(今江苏南京东北江边)。黄天荡是条死水港,金军多次突围,均未能成功。后听说有老鹳河故道可以通秦淮,乃发军开渠数十里,得以逃往建康(今江苏南京),但仍不得过江。
四月,有人向兀朮献策,将船停定,待无风时出击,韩世忠的海舟庞大,无风不能动,可以火箭射败之。兀朮依计而行,世忠军大败,兀朮得以渡江北归。此战韩世忠以八千兵抗拒十万金兵,阻击四十八日,使金军从此不敢轻易渡江,对南宋都城临安(今浙江杭州)和半壁江山的保全,意义重大。
宋金郾城之战
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金分兵四路进攻宋朝,宋廷不得不进行抵抗。当时,岳飞率领的岳家军有好几万人,从湖北进入河南,岳飞带领为数不多的军队驻扎在郾城。金军探知这一消息,用精锐骑兵一万五千人直扑郾城,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的指挥中枢。
这年七月初八日,完颜宗弼(金兀朮)与龙虎大王、盖天大王等,率领金军在郾城北与岳家军对阵。兀朮用最厉害的骑兵「铁浮图」为主力,正面进攻,左右翼又辅之以「拐子马」,都是金军所独有并且是无往而不胜的军队。岳飞令其子岳云率轻骑攻入敌阵,往来冲杀,同时岳飞又派背嵬军和游奕弓军迎战,并派步兵用麻扎刀、大斧等,上砍敌军,下砍马腿,使「拐子马」失去威力,杀伤了大量金兵。初十日,金兵再犯郾城,岳飞在城北的五里店再一次大败金军。这时,金元朮又调集了十二万大军屯于临颍县。十三日,岳家军的杨再兴率三百骑兵出巡,在小商河与金兵遭遇,杨再兴竟以三百骑兵杀死了金兵二千多人,其中包括一百多名将领。第二天,岳家军的张宪率兵再战,金兵只好退出临颍。郾城之战是岳家军抗金的一次大胜仗。
岳飞蒙冤
岳飞统领的「岳家军」在连战皆捷之时,宋高宗却连发十二金牌,命岳飞班师。绍兴十一年(1141年),岳飞等被召回临安,解除了兵权,被罢官赋闲。金人以「必杀飞,始可和」为和议条件,要高宗杀岳飞。高宗恐怕岳飞收复故土,「迎还二圣」,令其皇位不保,遂授意秦桧制造冤狱杀飞。绍兴十一年七月十六日,秦桧指使其党羽弹劾岳飞,宋高宗对弹劾奏章多以赞同,岳飞被迫提请辞职。八月,高宗下诏免去岳飞枢密副使之职。九月,秦桧使人诬告岳飞部将张宪谋反,先将张宪、岳云(岳飞之子)下狱。十月,岳飞也被骗入狱。秦桧命御史中丞何铸等人负责审讯,岳飞裂衣示其背所刺「尽忠报国」四字,以明心迹。何铸知道岳飞是冤枉的,向朝廷力辩其无辜。秦桧为达其目的,乃撤换主审官员,并对岳飞百般拷问。但岳飞始终没有屈服,最后只在供状上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在此期间,一些有正义感的官员们纷纷为岳飞抱屈、鸣冤,但均遭到贬官甚至杀头的对待。十二月二十九日,高宗和秦桧以「莫须有」的罪名将岳飞毒死,张宪、岳云亦被斩首。岳飞死时,年仅三十九岁。岳飞、张宪的家属被分送广南、福建路拘管,岳飞的一些部下也被牵连治罪。岳飞惨遭杀害后,百姓无不垂泪。至孝宗继位后,才为岳飞平反昭雪。
宋金绍兴和议
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订立的屈辱和约之一。南宋绍兴十年、金天眷三年(1140年),本来宋军在反击金军的南下中,取得了顺昌、郾城、颍昌等役的胜利,然而宋高宗与宰相秦桧却惟恐有碍对金的和议,下令撤军。完颜宗弼(金兀朮)则率重兵进军淮南,形成大军压境之势。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将刘錡等在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大败金兵。金兵也在濠州(今安徽凤阳)回击了宋兵。为了彻底求和,宋廷以论功行赏为名,把韩世忠、张俊、岳飞三位大将召赴临安,分别委以枢密使和枢密副使的虚衔,解除了兵权。秦桧甚至拉拢张俊,进一步打击坚决抗金的韩世忠和岳飞,制造了臭名昭著的岳飞冤狱。这年十月,宋派魏良臣赴金,提出和议;十一月,金派萧毅,邢具瞻为审议使,随魏良臣来宋,提出和议条件。最后双方达成了和议,内容大体如下:
(1)宋向金称臣,金册封宋康王赵构为皇帝;
(2)东以淮河中流为界,西以大散关(在今陕西宝鸡西南)为界,南属宋,北属金,割唐州(今河南唐河)、邓州(今河南邓县),以及商州(今陕西商县)、秦州 (今甘肃天水)的大半予金;
(3)宋每年向金纳贡银、绢各二十五万两、匹,从绍兴十二年开始,每年春季送 至泗州交纳。
南宋于这个耻辱的条约中断送了在这之前的抗金硕果,与金形成了南北对峙的局面。而南宋以耻辱所换取的「和平」,亦只维持了短短的二十年。
蒙古兴起之后,蒙古、西夏、金三国在北方激战,此时是南宋向外发展的最佳时机。但是,南宋统治者在消极防御的战略方针指导下,对北方三国厮杀作壁上观,没有任何积极的行动。待西夏灭亡,金北方尽失,战略转移,南攻宋地,南宋才被迫应战。南宋虽能阻止金军南下,但兵力受损,蒙古势力也进入黄河以北,南宋再无力北攻。金垂亡之际,南宋尚不知唇亡齿寒,大祸将至,竟作出联蒙灭金的决策,结果寸土未得,实力暴露,最终走向灭亡。
蒙宋联军灭金
金天兴二年(1233年),蒙军占领汴京,金哀宗逃至归德,后转至蔡州(今河南汝南)。自汴京被围,蒙古数遣使至南宋,约以联合灭金。南宋不知唇亡齿寒,再犯与联金灭辽相似的错误,决定联蒙灭金。蒙宋双方达成协议,蒙古应允灭金后将河南归还南宋。八月,蒙军由塔察儿率领,宋军由孟珙率领,联军攻金。九月,蒙军进至蔡州城下。十一月,南宋孟珙、江海领兵万人至蔡州,并运粮三十万石助蒙攻蔡。宋、蒙会师后,协力围困蔡州,以防金军突围。宋军主攻南面,蒙军围攻东、西、北三面。天兴三年(1234年)正月,宋蒙两军分别自南门和西门攻入蔡州城。金哀宗传位给东面元帅完颜承麟后自缢死。承麟被乱军杀死,金亡。金亡后,长期积弱不振的南宋,便成为了蒙古下一个要消灭的目标。
蒙古攻宋
蒙古灭金后,南宋便成为其下一个「猎物」。蒙古攻灭南宋前后分为三个阶段:窝阔台攻宋、蒙哥攻宋、忽必烈灭宋。
元太宗七年(1235年)六月,窝阔台以南宋违背盟约为由,决定大举灭宋。蒙军兵分三路:西路由巩昌(今甘肃陇西)攻四川,中路南攻荆、襄,东路进军江淮。由于宋军已有防御,并顽强抵抗,蒙军的骑兵优势在山地与水路难以发挥作用,因此未能灭宋。
蒙哥即位后的第二年(1252年),又部署灭宋,并发兵从临洮经四川西部,入云南迂回攻宋。元宪宗八年(1258年),蒙哥亲统大军攻宋,由六盘山攻入四川,在合州钓鱼城(今四川合川东北)遭宋守军狙击,负伤而死。
蒙军被迫撤军。忽必烈即位后,改变战略,大力发展水军,以襄阳、樊城为主攻方向,从中突破,直趋宋都临安(今杭州),最后灭宋。
文天祥等抗元失败及南宋灭亡
德祐元年(1275年),伯颜率元军入临安,南宋的益王赵和广王赵昺逃到了婺州(今浙江金华),后又逃到温州,赵为天下兵马都元帅,赵昺为副元帅。接着,又南下福州。德祐二年(1276年)五月一日,赵被拥为帝,是为宋端宗,以陈宜中为左丞相兼都督,以尚在江北扬州抗元的李庭芝为右丞相,以抗元将领张世杰为枢密副使,以陆秀夫为签书枢密院事。
文天祥被伯颜扣留以后,拒绝投降北上,在镇江逃脱,于五月下旬赶到福州,被任命为右丞相兼知枢密院事。但他与左丞相兼都督的陈宜中议论难和,遂外出组织军民抗元。文天祥先到南剑州,又到汀州,组织收复失地,但大势已去,难以挽回。这年十一月,南剑州宋军向元军投降。接着福州宋军也向元军投降,宋端宗等只好登上海船,在海上避敌。十二月,他们逃到了广东甲子门,文天祥则于景炎二年(1277年),从汀州移屯漳州,又往惠州。五月间,文天祥反攻江西,进入会昌,六月,又入兴国,临川、南昌等地的军民纷纷响应,给了元军沉重一击。不过,文天祥组织起来的这些民兵,战斗力不强,很快就被元军击溃,文天祥的妻子也被元军俘掳。文天祥只好收拾残兵奔循州,驻南岭。
这时,十一岁的宋端宗于景炎三年(1278年)四月病死,八岁的赵昺为帝,改元祥兴。陈宜中看到形势不妙,再次逃跑,朝政由张世杰、陆秀夫主持。张世杰曾派兵攻打雷州,失败之后,退到崖山。文天祥则继续组织抗元,于十一月进入潮州,讨伐叛徒陈懿、赵兴。赵兴被处死,陈懿逃走。正是由于陈懿的出卖,文天祥在五坡岭再次被元军俘掳。他后来被押到大都,坚贞不屈,于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被杀,时年四十七岁。
在崖山的张世杰、陆秀夫,坚持誓死抵抗,要与元军决一死战。祥兴二年(1279年),张世杰与元军在海上决战,兵败突围,遇台风溺死。陆秀夫见大势已去,背着赵昺投海自尽,其他将领虽几经冲杀,亦溺水而死。南宋遂告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