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朝
(公元581年-公元618年)
南北朝末年,中国经历了270年长期的南北分裂后,人民普遍渴望统一。但北周和南陈的皇帝都没有统一南北的能力;到了杨坚夺取了北周的政权、建立隋朝以后,这一任务才由隋文帝杨坚予以完成。
隋朝帝系表(公元581年─618年)
杨坚代周立隋
南北朝时期,北方最后一个朝代是由鲜卑人建立的北周。公元578年,北周武帝死,子宣帝继位。周宣帝昏狂暴虐,诛杀宗室和大臣,用法苛刻,举朝为此不安。次年,宣帝传位于子静帝,而自称「天元皇帝」,号所居为「天台」。
580年,宣帝病卒,时静帝还幼,大臣郑译、刘昉等遂引杨坚入宫辅政,由他总揽朝政。
杨坚原籍为弘农华阴,父杨忠为北周的开国功臣,府兵十二大将军之一,被封为「随国公」。后杨坚袭父爵,并将长女嫁周宣帝为后,周宣帝拜其为上柱国、大司马,地位显赫。宣帝死后,杨坚自为大丞相,都督内外诸军事。杨坚当政引起部分朝廷贵族不满,群起叛乱,但很快就为杨坚所平。接着他又诛杀周室诸王,率兵平定尉迟迥、王谦和司马消难的叛乱,逐步为自己登帝位而铺路。公元581年,杨坚以「受禅」为名,废静帝而自立,建国号隋,是为隋文帝,改元「开皇」。
隋文帝统一中国
东晋南渡后,北方长期在少数民族政权统治之下。隋取代北周后,文帝反对民族隔离,采取胡汉一体政策,缓和了民族矛盾。
此外他又革除了前朝的许多暴政,勤政节俭,经济得以逐渐恢复,为结束长期南北分裂,及实现全国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时,南朝后主陈叔宝是个沉迷酒色、不恤政事的皇帝,使民众不堪忍受。
开皇七年(587年),隋文帝修复山阳(今江苏淮安)、江都(今江苏扬州)间从淮河入长江的水道,又出兵进据江陵,灭掉后梁,为平陈渡江铺好道路。
开皇八年十月,设淮南行台省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以晋王杨广为尚书令,全面负责灭陈战役,以杨广、杨俊、杨素为行军元帅。杨广率兵出六合,杨俊出襄阳,杨素出永安,刘仁恩出江陵,王世积出蕲春,韩擒虎出庐江,贺若弼出广陵,燕荣出东海,多路隋军共五十一万八千人,东自海,西至巴蜀,向陈朝全面进攻。
开皇九年(589年)正月,贺若弼自广陵渡江,韩擒虎自采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渡江,二军从东西两路直指陈朝首都建康(今南京)。陈军突遭袭击,仓卒抗拒。二月,韩擒虎进军神速,首先攻下建康。陈主叔宝及其二名爱妃为求脱身,藏匿于枯井中,但为隋军所俘,陈朝遂亡。陈朝各地亦纷纷降附于隋。开皇十年八月,隋将韦洸招降岭南、南越,冼夫人率所部迎洸入广州,岭南悉平,南方各地纷纷归附,文帝出兵后不到四个月,便实现了南北统一。
开皇之治
隋文帝统一中国后,一面躬行俭朴,一面采取了许多有利于巩固政权的措施。由于他明白到「古帝王没有好奢侈而能持久的」之道理,所以由他辅政时开始,就提倡生活节俭,宫中的妃妾不作美饰,一般士人多用布帛,饰带只用铜铁骨角,不用金玉。文帝曾想用胡粉和织成的衣领,居然搜遍宫殿,都找不到。这种躬行节俭,使人民的负担相应得到减轻,而且有利于各项措施的推行。
文帝所取的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政治方面,
- 首先是改良政治,改革制度。中央政制行五省(尚书、门下、内史、秘书、内侍,前三省的长官实际是宰相,后二省则是宫廷内务机构。)六部(吏部、礼部、兵部、都官、度支、工部,度支后改为户部,都官后改为刑部)制;地方政制由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行政制。同时,又采用西魏、北周的府兵制,寓兵于农,府兵在农时耕种、闲时练兵,轮番宿卫,或临时调遣。
- 其次是废除魏晋南北朝以来维护世族豪门权益的九品中正制和门阀制度。任用官员不限门第,唯才是举,通过考试以取士。文帝本人又躬身节俭,整饬吏治,曾派人巡视河北五十二州,罢免贪官污吏二百余人,又裁汰地方冗员约十分之三。
- 他还宽简刑法,删减前代的酷刑,制定隋律,使刑律简要,「以轻代重,化死为生」。
经济方面,
- 仿北魏的均田制,实行均田法,定丁男分田八十亩、永业田二十亩;妇女则分露四十亩。又减免赋役,轻徭薄赋,与民休息。如改成丁年龄为二十一岁,受田仍是十八岁,服役少三年。
- 又改每岁三十日役为二十日,减调绢一匹(四丈)为二丈等。
- 此外文帝下令重新编订户籍,以五家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开皇初有户三百六十余万,平陈得五十万,后增至八百七十万。
- 为积谷防饥,故广设仓库,分官仓、义仓。官仓作粮食转运、储积用,义仓则备救济之需。
- 文帝又致力建设,在原长安城东南营建新都大兴城;
- 开凿广通渠,自大兴引渭水至潼关,以利关东漕运。
学术文化方面,
- 文帝大力提倡文教,广求图书。他有鉴于长期战乱,官书散佚,所以下诏求天下之书,凡献一书缣一匹。经一、二年,图书大备,整理后凡得三万余卷。
- 为广置人才,文帝又开科取土,并设秀才科,开后世科举制之先河,也促进了教育、文学的发展。
- 为明全国教化,恢复华夏文化之正统,文帝下诏制订礼乐,以提升国家的文化素质。
军事方面,
- 鉴于南北朝晚期,突厥藉强大的军事力量,不时侵扰北周、北齐。故隋立国后,隋文帝便派将兵攻打突厥,后来更采用离间分化策略,使突厥分为东西两部,彼此交战不已,隋则得以消除北顾之忧。
正由于上述措施的推行,隋在文帝统治的最初二十多年间,政治清明,人口增加,府库充实,外患不生,社会呈现了一片繁荣,历史称为「开皇之治」。
开皇二十年,文帝废太子杨勇,另立次子杨广。杨广素与宇文述、杨素勾结,建立党羽,阴谋夺位。
仁寿四年,文帝突然病死,杨广即位,是为隋炀帝。
兴建东都
隋炀帝在即位之初,便以洛阳为东京,并开始对其进行大规模的重建。
大业元年(605年)三月,炀帝下诏以尚书令杨素、纳言杨达、将作大匠宇文恺营建东京。其中宇文恺是主持过大兴城建设的主要设计者,这次营建实际上也是由宇文恺负责规划、设计的。新建的洛阳城穷极壮丽,其规模之大和动员人力、物力、财力之巨,都是空前的。
在原洛阳城西建有城池宫室,参加修建的壮丁达数十万人。大批建筑材料来自全国各地,特别是运输江南的大木,若走水路,必须开通运河;若走陆路,则要用二千人拽一柱,柱下更装有生铁铸的轮轴,靠其滚动,方便运送。皇宫内苑为西苑,周二百里,苑内有海,海中有二神山,山上又有台观楼阁。海北有渠,沿渠设十六院,院内装饰华丽,又剪彩绫为花叶,满缀枝上。又有芳华苑等,专用来表演歌舞杂技,可容三万人。
市区建置三市,东市称丰都,南市称大同,北市称通远。其中以丰都市最大,周围八里,有十二门一百四十一行。大同市周围四里,有四门六十六行。通远市周围六里,有渠通洛口,可泊大船,来自各地的船只数以万计,由是吸引富商大贾数万人从全国各地迁居至此。
大业五年,重建后的东京改称东都,炀帝常驻于此,成为实际上的国都。
开通大运河
为了发展南北漕运和方便乘舟巡游全国,隋炀帝继文帝时修建广通渠之后,开凿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
大业元年(605年),炀帝首先下诏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百万民工开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又自黄河入汴水,循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汴水入泗水抵淮水。又循夫差故道邗沟,开挖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的河道。由是通济渠、山阳渎沟通了黄河、淮河、长江三大水系。
开通运河工程浩大,一百三十万民工全线同时进行,仅用一百七十一天便告竣工。此外又从长安到江都沿途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渠广四十步,两岸种柳。
运河边上修建大粮仓,为漕运贮粮之所,其中最著名的有黎阳仓(今河南浚县东南)、兴洛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回洛仓(洛阳城北)、含嘉仓(洛阳城北)。
大业四年(608年)炀帝又征发河北百万民伕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至黄河,北接卫河,经天津抵涿郡(今河北涿县)。
大业六年(610年),炀帝再征发江南民伕开江南河,自京口(今江苏镇江)至余抗(今浙江杭州)。总之,隋在六年时间中,共开通南北运河二千八百余里,可称人类运河史上最大的工程。
三征高丽
高丽又称高句丽,在朝鲜半岛北部,开皇十八年(598年),高丽王元进攻辽西,被营州总管追击。隋文帝曾以大军出征高丽,终因孤军深入,无功而返。至炀帝时又进行了三次亲征高丽的战争。
第一次出征是在大业七年(611年)二月,炀帝下诏为伐高丽做好准备。八年春,四方兵众共一百一十三万三千人聚集涿郡,分左右各十二军,由宇文述等率领,经辽东进入高丽,而炀帝就亲往辽东督师。水路方面,来护儿率江淮水师,由山东渡海先行登陆,至平壤郊外,因遭高丽伏兵突袭,败退。陆路方面,三十万隋军渡鸭绿水,高丽兵佯败退,大军追至平壤城下,被围击。隋军大溃,仅二千七百人退还辽东。
大业九年(613年)春,隋军第二次出征高丽,炀帝亦亲至辽东前线督师。战事互有胜负,杨玄感趁隋军征高丽,乘机在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北)反叛,并攻东都,炀帝大惊,急引军还。
大业十年(614年)春,炀帝又亲至涿郡,督师第三次出征高丽。来护儿率水军直趋平壤,高丽王元乞降。由于连年战争,双方均损失惨重,加上隋朝内部发生农民起事,几遍全国,炀帝只得从辽东罢兵而归。出征高丽耗时四年,所花之人力、物力极巨,代价极大,隋王朝的国力也从此转向衰落。
群雄并起
大业七年,在山东首先爆发了王薄领导的农民起义,接着各地农民起义军风起云涌,贵族出身的杨玄感也起兵反隋,统治阶级内部出现大分裂。起义军在与隋军不断的战斗中,分并离合,形成了三支较强大的力量,即在中部李密领导的瓦岗军,北部窦建德领导的夏军和南部杜伏威领导的吴军。
隋朝末年,各地群雄四起。大业十一年至十三年(615─617年),除瓦岗军、江淮军、河北军以外,还有不少起事军队建立了政权,与隋军对抗,其中较强大的有:
- 一‧城父(今安徽亳县东)人朱粲聚众十余万人,自称楚帝,攻占荆、襄一带;
- 二‧鄱阳(今江西鄱阳县)人操师乞、林士弘聚众攻破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后隋军杀操师乞,林士弘击败隋军,自称楚帝,占地北起九江,南至番禺;
- 三‧鲁郡徐圆朗攻破东平郡县(今山东郓城县),为鲁南地区主要反隋武装力量;
- 四‧涿郡豪帅卢明月自称无上王,拥众十余万自山东、河南转入淮北,后被王世充击破。
大业十三年后,农民起事军队势力削弱,而地方军割据势力增强:有朔方(今内蒙鄂托克旗)梁师都称梁帝、马邑(今山西朔县)刘武周称定杨帝、榆林(今内蒙托克托县)郭子和称永乐王、金城(今甘肃兰州)薛举称秦帝、武威李轨称河西大凉王、巴陵(今湖南岳阳)的萧铣称梁帝、李渊在长安称唐王、沈法兴在毗陵(今江苏常州)称梁王。
大业十三年,瓦岗军进逼东都。这时炀帝已南下江都,以越王侗留守东都。山西太原留守李渊乘机举兵进入长安,立代王侑为帝,自为大丞相。
大业十四年(618年)三月,宇文化及在江都发动兵变,缢杀炀帝。李渊即称帝于长安,国号唐,窦建德称帝于河北乐寿,王世充称帝于洛阳,宇文化及称帝于河北魏县,辅公祏称帝于江苏丹阳。一时群雄并起,逐鹿中原,但最后均被唐高祖李渊及其子李世民所消灭。
隋代在文帝统治时期和炀帝统治初期,社会经济得到了较快的恢复和发展。在文化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经学和佛学都有发展,对外文化交流也有不少成就,如隋与东亚的新罗、百济、日本的使者来往频繁,特别是日本有不少的僧人、学生到中国来学习;隋炀帝派裴矩到西域,招引各地商人来参观贸易,还派使者远至东南亚真腊、赤土等国,使隋代中国在亚洲的地位和影响力都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