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西周的划分——迁都洛邑
西周(前1046~前771年)作为中国历史上的朝代,由公元前十一世纪周武王灭商,建国号为周,定都镐京(陕西长安沣河以东),在周成王亲政之后,营造新都洛邑(河南洛阳),加强了西周王朝的统治。
在周成王、周康王统治期间,社会安定、百姓和睦、“刑错四十余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西周是我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 社会生产力比之商代更加提高, 农业繁盛,文化也进一步发展。宗法制和井田制是当时最基本的社会政治制度和经济制度。周王朝强盛时,势力所及,南过长江,东北至今辽宁省,西至甘肃省,东到山东省。
但是在周懿王继位后政治日趋腐败,国势不断衰落,在周厉王前后,私有土地日益发展,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预示着奴隶制危机的到来,王权从此衰落。周宣王不籍千亩,标志着井田制在王畿内的崩溃。
而真正导致东西周划分的历史事件便是周幽王废了申后,而立褒姒为后,并立褒姒之子伯服为太子,为了讨美人欢心,不惜以“烽火戏诸侯”来搏取褒姒一笑。结果申后带其子出奔至外家申国。
公元前771年,申后父申侯起而讨伐幽王。联合西北之犬戎及缯、吕等国,进兵镐京。幽王又点起了烽火,招集兵马,将士不来,镐京沦陷。
周幽王被杀于骊山(陕西临潼附近)。自此,存在了三百五十多年的西周灭亡。
在幽王被杀后,申侯、鲁侯和许文公乃立前太子宜臼于申,是为周平王。
镐京经过战乱,宫室残破,一时难于恢复,且犬戎仍散居镐京附近,对周室构成了严重的威胁。而洛邑自经周公营建为东都以来,已成为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中心,其地位仅次于西都镐京。
于是平王乃决心将都城东迁,而东迁之后的周王朝便被称为东周。因此在历史上东西周的划分是根据迁都而确立的。
在西周时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点就是周王的地位高,权利大,他是凌驾于诸侯国之上的,诸侯国只是周天子中央政权下的地方政权,权利高度集中于中央手上。
当东迁后的周王朝,他本身已降为一个诸侯国,政治形势大变。东迁后的周王室经济,军事实力大减,王室微弱,逐渐形成了齐,秦,晋,楚争霸的局面。
司马迁说:齐,秦,晋,楚在西周时甚微弱,封地或百里或五十里。到春秋时“四海迭兴,更为霸主,文,武所褒大封,皆威而服焉”春秋时代,就成了霸主的天下,而周王朝就只是一个名存实亡的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