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西周国人暴动事件的解读和分析
发生在公元前841年的“国人暴动”是一个里程碑事件。司马迁的巨著《史记》中第一次确定了具体的年代。在这个时间节点之前,司马迁都不能确定具体的时间。
国人暴动发生在西周厉王在位末期,结果是生活在都城镐京的“国人”组织武装,将周厉王赶走。周厉王从镐京带亲信出逃到“彘”(今天山西省霍州),在此地十四年,直到死没有再回到镐京。
一个在位时间长达三十多年的国君,掌握生杀予夺一切大权,如何被“国人”驱逐,并最终客死他乡未能还都,在这前后,究竟都发生了什么呢?
西周建立后,推行“井田制”,土地分为九份,中间一份为公有,其他八份私有。公有的就是国君的,私有的,就是贵族和平民的。
到了周厉王即位后,西周已经衰落,财政入不敷出。为了改变这个局面,周厉王任用荣夷公管理国家大事,决定将镐京周边的山川渔泽之地推行“专利”政策,就是变之前贵族共享山川渔泽之地为国君独享。
此令一出,国人多怨言。大夫召公劝谏厉王:国人不可忍受君王这样的行为,多批评国君好利敛财。厉王怒,派巫师监视国人,凡有谈论国事者,杀之。此后,厉王变本加厉,对国人的控制愈发严厉,国人在路上行走,熟人见面都不敢打招呼,只用眼神交流一下。厉王大喜。
召公又劝谏厉王:防民之口,甚于防水,水壅而溃,伤人必多,民亦如之。是故为水者决之使导,为民者宣之使言。—-《史记·周本纪》。意思是说不让人说话是非常危险的,就像不让水流动一样,一旦溃堤,伤人很多,后果很严重。厉王不听召公之言。三年后,国人暴动,厉王逃奔彘。
史书上关于国人暴动的原因讲得比较详细。原因就是厉王私自占有了原本属于“国人”的利益,并且没有处理好后面的事情,得罪了国人阶层,并且持续了至少三年时间。
结果记录的非常简洁。《史记·周本纪》中只有一句话:三年,乃相与畔,袭厉王。厉王出奔于彘。
原因和结果都知道了,下面先解读一下,何为“国人”。西周是奴隶制体制,国家基本上分为统治阶层(国君、公卿士大夫、贵族等)、平民(城市中居住的手工业者、商人、农村居住的有土地的农民等)和一无所有的奴隶。
周代把都城称为国。国人,就是生活在都城内的人。很显然,“国人暴动”中的“国人”属于统治阶层中的士大夫和贵族阶层。
在中央集权王朝建立之前,国君和贵族士大夫是一个整体,他们在经济利益上较为一致,社会地位上都是统治阶层,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关系。他们剥削的对象是奴隶和平民两个阶层。对外用兵交战,也是动用的贵族内部人员。商纣王把奴隶武装起来参加牧野之战大败的下场,周人肯定不会忘记。
周厉王是第一次对本利益集团内翻脸的君主。他把手伸向了和他一个利益集团内的贵族士大夫们。不但如此,还不容士大夫们说话表达不满。周代讲究礼仪,所谓君臣之礼。厉王搞一言堂,不允许他人说话,动辄杀人,破坏了礼制,动摇了礼法。
古时是没有常备军的,需要作战时,在士大夫阶层内做战争动员,领取兵器等军需物资,组成军事武装。所以古时进行军事作战前,“师出有名”就显得尤为重要。那时候人们也相信占卜,所以军队出征前都要占卜凶吉。所以巫师和祭祀的地位也非常崇高。这也正是厉王派巫师来监视国人动向的原因。
厉王的暴政持续了三年之久,国人们终于忍无可忍,他们手持器械(不能判定拿的是农具还是兵器)围攻王宫。周厉王准备调遣军队镇压。但主管军政的官员说,兵士来自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士。国人暴动,拿谁来镇压国人呢?
厉王只能带数名亲信奔跑,开启自己的流亡生涯。逃走的过程竟是如此的狼狈,太子(后来的周宣王)也没有带上。厉王逃走后,如果不是召公保护太子,最后被迫用把己儿子交出去顶替,太子险些就被愤怒的国人杀死了。
厉王先是动了贵族士大夫阶层的利益,最终削弱的是他对国家政权的统治力,然后他又没有认清国人暴动的危险性,认为危急时刻还可以调兵维护王权,哪知道兵士就出自暴动的国人之中。这也就导致了为何国人轻而易举的就赶走了厉王,并且厉王一去十四年不敢再回到镐京,最后客死他乡的原因。
周厉王削弱贵族士大夫利益的行为,用今天的话来说叫“自剪羽翼”,削弱了自己的王权。他派巫师监视国人,枉杀国人的行为相当于滥发淫威,搞一言堂,破坏礼制。统治基础被削弱,个人魅力尽失,自然就落得一个丧家之犬的下场。
国人暴动不是起义,也不是叛乱,这个运动的目的不是为了推翻周王朝的统治,只是想通过这个方式更换一个君主,重新确保“井田制”中约定的各方利益。新君如果能够顺应国人的民意,国人仍旧支持新君主统治这个国家。
厉王死后,继位的宣王一度使西周中兴,也说明了国人对继任君主的支持。
周厉王作为统治者,不能明断谁是自己应该依靠的力量,强力部门来自于哪里。犯错不该而且变本加厉,久而久之,才落得如此下场。也不知道他在流亡的十四年中是否想明白了这个道理。
发布于 2021-01-29 09:51
来源:https://zhuanlan.zhihu.com/p/3478497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