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最后一天紫禁城内上朝发生了什么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革命之火不可阻挡,满清政府走入了穷途末路。吓昏了头的隆裕太后只得接受优待条件,按照规定颁发退位诏书,为清朝的近三百年统治画上句号。
1912年2月12日,春寒料峭的一天,刚刚登位三年的溥仪,进行最后一次上朝仪式。一大早,外交大臣胡惟德、民政大臣赵秉钧、邮传大臣梁士诒、度支大臣绍英、工商大臣熙彦、理藩大臣达寿、陆军大臣王士珍、海军大臣谭学衡、司法大臣沈家本等一班臣子聚集在乾清宫东南角上的廊子里等待上殿。他们神态各异,有欣喜的,有愤怒的,有落寞的,也有淡漠的。而相同之处是,他们都一言不发,保持着沉默。
在太监的传唤下,大臣们踏进养心殿,等待片刻后,六岁的皇上溥仪和养母隆裕太后缓缓走向龙座。在溥仪登基之始,隆裕太后垂帘听政,尤其是监国摄政王载沣辞职后,她更是风雨飘摇中的大清帝国掌舵人。这一次,隆裕太后没有把龙座后的帘子垂下,大臣们也没有三叩九拜,只是弯身鞠躬三下。
溥仪和隆裕太后坐定之后,隆裕太后的眼眶已经泛红。御前太监将早已拟好的《逊位诏书》呈上,隆裕太后匆匆过目一下,泪水夺眶而出,并渐渐从细声抽泣变成嚎啕大哭,嘴里不停地哭诉皇亲国戚们寡恩薄义,扔下孤儿寡母不管,只顾自己保存性命和财物。
殿里的气氛在隆裕太后的哭声中变得更加悲凉和压抑,胡惟德和赵秉钧等人急着拿诏书跟袁世凯交差,但见隆裕太后哭得惨绝人寰,一时也不忍催促。过了半晌,看着她没有停下来的意思,胡惟德急中生智,称在十二点之前再不下诏书,清室优待条件就要作废了。一句话将隆裕太后吓住了,她拿出诏书,让内务府大臣世续和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用玉玺盖章,交到胡惟德手里宣读一遍。清廷的最后一次上朝仪式拉上帷幕,大臣们再次向隆裕太后和溥仪鞠躬,齐齐退出养心殿。
隆裕太后仿佛做梦一般,内心悲痛欲绝,但身边年仅六岁的溥仪懵懵懂懂,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他跳下龙座,向走出养心殿外玩耍,隆裕太后急忙一把把他抱住,由于神情恍惚两人差点摔倒,太监急忙过来扶住,搀扶着离开养心殿回宫。
清帝逊位诏书全文
奉旨朕钦 奉隆裕皇太后懿旨:
前因民军起事,各省相应,九夏沸腾,生灵涂炭,特命袁世凯遣员与民军代表讨论大局,议开国会,公决政体。两月以来,尚无确当办法,南北暌隔,彼此相持,商辍於途,士露於野,徒以国体一日不决,故民生一日不安。今全国人民心理,多倾向共和,南中各省既倡议于前,北方诸将亦主张于后,人心所向,天命可知,予亦何忍因一姓之尊荣,拂兆民之好恶?是用外观大势,内审舆情,特率皇帝,将统治权公诸全国,定为共和立宪国体,近慰海内厌乱望治之心,远协古圣天下为公之义。袁世凯前经资政院选举为总理大臣,当兹新旧代谢之际,宜有南北统一之方,即由袁世凯以全权组织临时共和政府,与民军协商统一办法,总期人民安堵,海宇乂安,仍合满、汉、蒙、回、藏五族完全领土,为一大中华民国,予与皇帝得以退处宽闲,优游岁月,长受国民之优礼,亲见郅治之告成,岂不懿欤?钦此。
清帝逊位诏书由张謇拟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