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大的清朝还是败了,给了老板们怎样的启示

前几天写了一篇肯定成吉思汗的文章,不少朋友要我写写对清的评价。本来我们是一个人力资源的号,硬生生地被改造为历史号,不过没关系,我们尽力从人资的角度写历史。

客观上讲,清朝的统治水平,在封建王朝来说应该是顶峰级别的。为什么怎么说呢?

中国古代中原地区的君主一般有两件事情是必须做的,事实上一辈子这两件事情都是他执掌国家公器后,必须思考的事情,事实上就是一件事情:红旗到底能打多久。本身展开讲,篇幅会无节制,我尽力以点带面。

一、北方游牧民族防御,清朝第一次不靠长城,靠合伙制度解决了

中国历代政权(除元朝以外)都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的防御。相比于南部、海上的威胁,中国的主要威胁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草原民族靠天和放牧为生,手工业非常落后,部分离农耕民族接壤的游牧民族率先转化为农耕民族,但是绝大多数游牧民族还是靠天吃饭。这种农业生产方式,导致的直接结果是经济基础深受自然环境的限制,一旦气候不好,北方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就不得不南下劫掠。这一点无论是鲜卑、还是后来的契丹、鲜卑柔然、女真、蒙古都有这个特点。

因此历代统治者,一般采取的手段,不是出兵打击、就是在家里撸泥巴,修城墙,或者派个妹子过去负责为国鼓掌啪啪啪。但即使如此,死于游牧民族的政权还是不断出现。这个问题只有两个王朝处理的最好,一个是元朝,因为它是世界性大帝国,本身就是国际化的游牧民族,因此它的威胁不是北方游牧民族,而是各地反抗的老百姓。另一个就是清朝了。

清朝属于北方游牧民族之一,到了后金时期,实际上已经变成渔猎民族,对农耕经济没那么抵触,清朝很重视从元,以及金的失败上找灵感和教训。自身也研发了出来,联合各个血亲氏族的合伙人制度“八旗制度”,八旗制度与金朝早年的勃极烈制度不同,后者是皇亲贵胄组成的内阁,本质上是完颜一家的餐桌会议,而八旗制度则是八个氏族首长建立起来的股东会。后来为了联合蒙古人,就设立了蒙古旗制度,用制度和背后的利益联盟来合人合心,到了顺治时期,干脆设立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一样,成为了利益共享集团。(旗人特权很多,我简单列举几个你就知道了,清一代,清政府禁止旗人从事农、工、商各业,当兵成为旗人唯一正当的职业,但是工资极高,最低一级的甲兵岁支饷银、米、马乾等银共84两3钱3分,而清代的一个七品官,相当于现在的科长副处长才45两)

清朝统治中原后,事实上也统治着蒙古,为了管理好蒙古,搞了自治区制度,除了让统治阶级做旗人以外,搞了盟旗制度,盟旗制度就是一个个的自治市。不仅如此,清王朝数百年就没有放松对蒙古人的联合与制衡,一方面分享政权,清朝历代皇帝的皇后,基本上都是蒙古人,比如孝庄太后。另一方面,大肆封蒙古王公,用权势将他们笼络起来。蒙古的亲王们也非常效忠清朝皇帝,有的甚至为清国的江山战死沙场,比如清朝后期的蒙古名将,僧格林沁就是死于捻军之手,他和他的蒙古军队为了满清的天才,和汉族起义军对抗,你说单纯是为了钱和权,已经很难说了,毕竟已经是军功的顶点,他是真把国家当成是自己的国家了。

不过不再统一的蒙古,也变得不像历史上那么战斗力顽强了,再也没有力量和清朝争雄北方,都等着中央发工资过日子。而且蒙古人也开始大面积的接受自己是蒙古人,同是也是清国人的这一民族认同。

当然这个模式让蒙古的战斗力低下,一方面来自准格尔盆地的葛尔丹迅速崛起,在蒙古几乎无敌手,另一方面毛子不断南下,成为有别于游牧民族的新威胁。以前是社会我蒙古,人狠抽刀子,现在不行了,两股力量,它都扛不住。于是便有了联合汉族,北征准格尔汗国的历史(主要靠汉八旗和汉族名将岳仲琪),后来又打了雅克萨之战。才算是稳住了蒙古的局势。到后期,即使在战略上极度不利的条件下,汉族地主知识分子左宗棠,还是能把绿教政权阿古柏推回去,实属难得。但是纵观可见清王朝在完成封建任务方面有多么成功。

还有对西藏等地区的统治,收复台湾后的垦民制度,我就不表述了。

二,控制人民,不让他们造反。

除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内部的农民起义也是一件大事。中国有史以来,一共爆发了43次规模巨大的农民起义,据周谷成的统计是2000多起,据说我老家湖南爆发特别多(没统计过,有心人可去研究)。

可以说中国古代的帝王一辈子都在和造反的老百姓打交道,除了几个罕见的太平盛世,绝大多数人都时时刻刻要留心死于暴民之手。冷兵器时代,官府镇压的成本极高,爆发农民起义,不仅仅是军费问题,很大程度上也会祸及周边多个州郡的安全,总之,爆发一次,可能几年财政都得吃紧。

清朝入关的时候,大胆吸收了金朝的统治教训,做了这样几个安排:

1、向金世宗学习,坚持不彻底汉化的策略,保持自己民族的特殊性。

金世宗被称为“小尧舜”,是金朝最出色的一任皇帝。他在位的时候,十分朴素,不穿丝织龙袍,使金国国库充盈,农民过上相对富裕的日子,天下小康。但是金世宗却不希望女真人变成和汉族一样,他希望保持女真人军事贵族的传统,让这个民族继续统治汉族和契丹人。仔细读历史你就会发现,无论是辽国,还是金国,都是靠凶猛的作战能力起家,战胜了文弱的汉族政权,但是后来都被同化,民族特色都无法保留,最后又死于和自己曾经一样的凶悍政权。

因此,要做能统治汉族的狼,就必须保持对羊的强悍,同时也能时刻威慑北方游牧民族的崛起。所以,清朝入关后,保留了最初只是为了防止间谍而设立的剃发制度,宁可激起汉族反抗也要推行下去。过程残忍野蛮,但是又理智地令人发指,事实上如果你是多尔衮,你也知道是非做不可。

我曾经去过多尔衮在北京的老宅子,在这里组织了一个百人规模的农业创始人聚会,说实话大家都能从他住的地方,感受到他的压力和无奈。

但是清朝绝非好杀的朝代,康雍乾盛世130多年,而且为了发展人口,搞出了“盛世滋丁,永不加赋”的伟大政策,让中国成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奠定了基础,这也算是一种计划生育吧,在封建时代,人口就是商品经济和农业振兴的希望。

2、坚持制度创新,追求高效和节俭。

事实上,有清一代,无宦官之乱、无外戚之祸、无荒淫昏戾之君,无帝后被废被杀,应该算是“安定团结”。

怎么做到的,事实上清朝是封建统治技术的集大成者。

怎么防权臣?

在皇权的名义下,中央集权继续加强,大学士制度算是天才级别的手笔,即是对明朝统治制度的继承,又是对宦官制度的控制,早年平定三藩,后期联络汉族武装,整个国家在200多年历史上,都被牢牢控制在中央的手中,直到权臣袁世凯出现才结束。

另外,满汉分治的模式,也让汉族一辈子不可能超越满族的政治地位,怎么可能夺权?

怎么防太子党?

为了搞好政权交接的稳定,搞得秘密立储制度,避免了少数民族政权经常出现的为抢夺皇位,皇子们举兵相杀的问题。

怎么防外戚乱政?

外戚乱政本质上无非是沾两个人的光,要不是皇后、贵人的光,要不就是和太子党沆瀣一气。清朝防太子党我已经说了,它根本就没有真正的太子。外戚少了奔头,其次女人被广泛压制,皇后你只负责管好后宫,前面的事情,你敢管,就冷宫伺候。

而且有意思的事情是,因为皇后的家族本身就是统治集团的一员,如果是汉族,根本没力量,如果是满族,受其它八旗牵制,如果是蒙古人,由于蒙古人基本不学文化,无法处置汉地的复杂局面,就是皇后想用,也用不上。

更有意思的是,由于兄弟姐妹们保护的很好,皇后就算垂帘听政,也会被其它努尔哈赤家族的人制约,慈禧太后再牛逼,很多时候也不得不去和小舅子奕䜣商量。

怎么防昏君?

在清朝做满人其实也没有那么舒服。清朝高度重视皇子的教育,害怕诞生无能的权二代和富二代,因此每天三更天,所有皇子、贝勒都得起床去学习,可惜的是由于满人不需考试就可做官,整个清朝就出了一个进士,最后还被和珅差点整死。

清代统治者(包括皇帝和摄政人物)也大多勤政。除“三节两寿”(春节、端午、中秋,皇帝、太后寿辰),几乎日日办公,而且“当日事当日毕”。每天批阅奏折数十上百件,不过寻常之事。

怎么防懒政和堕政?

清帝国制度相当完善,办事效率和保密程度也比较高。从中央到地方,体系严密,结构完整,号令畅通。因此虽然祸乱不断,却从未动摇国本,引起分裂,最后终能以和平方式,将政权完整交出。清之政治,并非一般人想象的那么糜烂。

另外,密折制度算是双规制度的雏形吧。

怎么防糜烂腐化?

皇帝以身作则,清朝的节约也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因为看到了明朝老朱家的奢侈,清朝的年俸开支极低,整个皇族年开支两皇室年开支不过三万两,远远低于明的年开支一百六十一万两。

另外,法制水平也比历朝历代要高不少,大清律例在中华地区(在中国香港)一直延用到1971年,是中国历史上拥有法律效率最久的成文法文本。

清朝为了防人民起义,做的事情还很多,包括文字狱等等,我就不一一展开了,现在来看,历史上很多人物的抉择都有他的必然性,政治是实用主义的。

大清那么强,为什么还是灭亡了呢?对地缘政治的改变,历史主题的变化!

大清不想亡,奈何天要其亡。

清国用尽了中国古代几乎所有的政治遗产,都无力改变大清覆亡的命运。

两个核心问题始终无法解决。

一个是清朝作为少数民族政权,守得住天下,是因为天下相信大清拥有天命,可是这拥有天命的大清,在面对西方侵略者时,毫无还手之力,甚至被日本操了,你说精英辈出的汉族,乃至别的少数民族凭什么听你指挥。

有了新的出路和思想之后,满族的八旗制度不可避免地要被改革,甚至淘汰,但是大公司很难革自己的命,那时候也没有互联网和自媒体人,能够天天在朋友圈发文章和你讲道理,普及历史知识。

另一个是章太炎所说的那个问题,大清面对的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第一次威胁既不是内部,也不是被收拾的服服帖帖的北方游牧民族,而是坚船利炮的各路洋鬼子。这历史上的经验,只能起副作用,而技术、人力资源和资本这三样东西的运用却没有人可以教大清。汉族知识分子其实也不知道,只能摸着石头过河。清朝所做的改革,不但没有挽救清国,最终还加速了它的死亡。这又是另一个话题了。

那么了解清朝对我们做企业又有什么启示呢?

我觉得有两点启发

首先,像古中国一样,国家的核心问题和企业的核心问题,都是怎么才能不死长存。防边固内是国家的战略,企业的战略又是什么呢?产品、渠道和营销。

其次,无永远的帝国,也无永远的企业,核心原因就在于,灭亡你的,往往不是熟悉的对手,而是未知的对手,当然机遇也因此瞬息万变。前些日子朋友圈的那个段子非常火。段子里写道:“导致康师傅销量下降的不是今麦郎,而是美团外卖,导致维修生意火爆的不是中国人的汽车保有量,而是嘀嘀打车的火爆。”

在这个时代,谦虚不能让你赢,背景的作用在下降,对机遇和外部环境的敏锐与弹性是最佳策略。人应该变成千里眼、顺风耳,突然明白,乔布斯所说的,保持无知,保持饥饿,其实是一句真正的警告。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