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话的演变历史:从地方方言到官方语言的逆袭之路
如今的社会越来越倡导说普通话了,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工作中都会带来非常大的帮助。毕竟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都有独有特点的方言,如果没有一种统一的语言(及普通话),那么各个地方之间的交流就会存在很多的问题,因此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以北京话作为了我国的普通话。那么究竟为何,北京话能从众多地方语言中脱颖而出,成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呢?
在我们的新中国成立后,在为官方语言的选择中,也确实经历了不少争论,而到最后决定以公平的投票作为选择官方语言的方式,并且把官方语言的称谓改为了现在的“普通话”。
于是就在1955年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上,各方代表在会议中纷纷向自己心仪的“普通话”进行投票,最终北京话以多一张票的微弱优势领先了竞争对手成都话,也就成为了现在中国的统一用语“普通话”。
如此,北京话的官方语言地位就这样建立了。方言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一门统一的官方语言对于各地区的交流始终都发挥着非常关键的作用。每个国家也有各自的官方语言发音,那么在我国,历史河流上的普通话又经历了怎样的演变呢,各个朝代的普通话又是以什么作为标准的呢?
根究已知历史,我国最早的普通话版本可追溯到周朝时期,但那个时候还不叫普通话,而是称之为“雅言”。作为官方语言的“雅言”一般上都是当时国君所讲的方言,亦就是国家老大老家的家乡话。像当时周天子的家乡是陕西,那么当时的“雅言”就是陕西地区的方言,也被称之为“西府方言”。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自此,洛阳雅言就成为了整个东周时期雅言的基础。而周朝的“雅言”能够快速地传播就是多亏了当时的社会环境:一,当时的诸侯会盟,使节往来都要使用“雅言”沟通;二,当时孔子的教育传播。
孔子在鲁国讲学,他的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孔夫子就用雅言来为他们传道授业解惑,弟子们学有所成之后走向了祖国各地,也就很好地推广了当时的洛阳雅言。例如在《论语·述而第七》中说:“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
东汉之后,曹魏、西晋、北魏等朝代相继建都于洛阳,承继汉代音韵,以洛阳雅言为国语。东晋迁都建康后,洛语与吴语结合形成金陵雅音,又称吴音、南京话,被南朝沿袭。
到了隋唐时期,在隋朝统一中国后,社会逐渐安定,官方便将洛阳雅音和金陵雅音进行了整合,以这两种为基础整理出了《切韵》。之后唐朝继承了隋朝的制度,仍然定都洛阳,因此唐朝的雅言也为洛阳“汉音”。
而由于中国的北方经常战乱,自秦汉开始,就有许多黄河流域的人民向南迁移,大部分来到了如今的福建、广东地区。
但就算来到了南方,这些来自北方的“移民”依旧认为自己的语言习惯和生活方式才是最正统的,所以他们很刻意的来维护以前的传统,尤其是客家人,到了南方之后还建了大量的“围屋、排屋、土楼”来保护自己,减少同外界的接触。
也正是因为这些刻意避免与外界接触的生活方式,导致中国的古代汉语在南方比在北方保存的要好很多。如今的一些研究后就发现,其实现在的“潮汕话”就很接近汉代的“通语”,而如今的“粤语”就和唐代的“正音”很类似,“客家话”就很带有宋代“中州音”的特征。
宋代的国都最早在开封,也属于黄河流域,宋朝的国语被称为“正音”、“雅音”。并在《唐韵》的基础上,制定《广韵》。而北宋之后,宋室南迁杭州,南宋时代的刘渊又基于《广韵》著作《平水韵》。
到了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渐式微,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话。到朱棣迁都北京,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明代以前中原地区经战争等因素,雅音影响至明朝前期都城的南京,南京话为当时汉语标准语。

清代早期,南京官话仍为汉语主流标准语。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到了清雍正八年,清朝设立了正音馆,开始推广以北京音为标准的北京官话,并且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遗。
就这样到了清代中后期,北京官话逐渐开始替代了南京官话。而在1909年,清朝还设立“国语编审委员会”这样一个部门,也就是所谓得清末国语。
到了民国时期,当时的民国政府也曾计划选用一种语言作为“国语”的官方发音,那么该选哪个地方的语言作为标准音呢?在当时存在着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选择用北京话,另一种选择使用湖北黄陂话,因为当时的民国大总统黎元洪就是湖北黄陂人,所以他的政治追随者们都宣扬应该选择湖北黄陂话为国家的官方语言。
但在会议中各方代表争来争去谁也不肯让步,到了最后只好选择用投票的方式进行选择,并且投票过程中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北京籍代表和湖北籍代表是不能担任投票统计时的唱票人和计票人,到了最后就由一位广东人担任了投票唱票员。
经过投票,最终结果是黄陂话得票152票,北京话得票151票,按理说此时已经分出胜负了,但戏剧性的是这位唱票人的广东话发音却改变了结果!
我们大家都知道广东人发“一”和“二”的音极其相似,所以现场的代表们所听到的唱票是湖北话得票151票,北京话得票151票。代表们都以为湖北话和北京话打了个平局,没有办法只好继续进行第二轮投票。
而就在在政府进行第二轮投票时,因为当时大总统黎元洪在政治上的竞争对手段祺瑞在暗中使用了一些小手段,影响了一些地方代表的选择,不少的代表都选择弃权。还有一位代表因为身体原因突发不适,被送往了医院治疗。最终就在这样略带混乱的局面之下,北京话以2票的微弱优势战胜了湖北话,成为了当时民国时期的国家官方语言,也为之后新中国成立后选择官方语言的选择奠定了基础。
从雅言到官话,汉民族共同语和方言的发展 ,都体现出了民族统一性的原则。民族共同语是在一种方言的基础上形成的,这是与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因素分不开的。民族共同语是民族内部共同用来交际的语言,是识别一个独立民族的主要标志之一。如今的“普通话”更是我们国家稳定统一的典型代表。
原文 发布于 2019-10-17 1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