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出土-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商王为祭祀其母所铸造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侯家庄武官村,先后存放于安阳县政府、南京博物院,现存于中国历史博物馆。
司母戊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口沿宽厚,轮廓方直,立耳、方腹、四足中空,是殷墟考古发掘以来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身纹饰美观庄重,工艺精致,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四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周以细密的云雷纹为底纹,其上铸有盘龙纹和饕餮纹。盘龙纹细致精巧,饕餮纹生动文威武,四面交接之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上为牛首,下为饕餮。鼎耳外廓纹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两虎口含人头,鼎耳侧面饰以鱼纹。
鼎足之处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整个司母戊鼎的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了极高的水平,是商代青铜器文化巅峰之作的典型代表。
鼎的内腹部铸有“司母戊”三字,亦有人释作“后母毋”,应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所铸。鼎身和鼎足为整体铸成,鼎耳为之后装范浇铸的。
铸造这样巨大的青铜器,需要二三百人用七八十斤重的“将军盔”(即商代炼铜用的坩锅),协同合作才能制成。所需金属原料当在1000公斤以上,且必须有较大的熔炉。如此精致的铸造技术和庞大的铸造规模,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