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中,苏联人如何甄别德国间谍?说句俄语听听

玩过战略游戏《红色警戒》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一类兵种,他们可以成功的骗过对方的大部分防御设施,潜入内部盗取对方的金钱、让对方停电、获取新兵种等功能,这就是间谍。

当然,真实的间谍并没有这么神奇的功能,他们更多的是潜伏在暗中,窃取有效的情报以便本国军队即使做出反应。回首整个二战,几乎每个参战国都会在敌对国安插间谍,说他们的情报关乎到一场战役的胜败这一点也不夸张。

1941年6月22日,希特勒伙同同盟国单方面撕毁《苏德互不侵犯条约》,调集190个师进攻苏联,苏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溃不成军。其实当初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时,斯大林也很清楚,苏德之间必有一战,但这场战到底何时要打,他心里还没底。

不过苏联情报局一直在关注着德军的动向,也向德国柏林派遣不少己方间谍搜集情报,可最后得到的情报不是错误就是前后冲突,德军的进攻时间一直是个谜。直到苏德战役的前一日,苏联情报局这才获悉了此事,然而为时已晚。相反,一些乔装打扮的德国间谍潜入苏联后:纵火、水源投毒、组建反苏组织…给苏联上上下下带来了不小的动乱。

刚刚从“大清洗”中走出来的苏联,从中央到地方反间谍机构人员严重匮乏,根本无力对抗精心部署、严格培训、并且在攻占波兰、奥地利等行动中具有实战经验的德国间谍。在战争初期,苏军的反间谍机构很对秘密文件都被德军截获,行动计划、参与人员等等均暴露无遗,很多人刚刚派出去就已经被德军抓获,可以说,在1942年之前,苏联反间谍机构一直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德国的间谍活动方式各异,效率高,潜伏手段多样,让苏方手足无措。

在历经一年多的磨练中,苏联反间谍机构逐步取得了一些优势,机构内的人员也得到了实质性的补充,开始集中力量全方位打击德国间谍。也许很多人好奇,苏联人到底是如何分辨出德国间谍的呢?

难以模仿的俄语发音

既然能当间谍,会说俄语当然是必须的。光靠说俄语又如何能判别呢?在俄语中,有一个单词“多若嘎”(音译),这个“多”是弹舌音,如果不是本国人,一个外国成年人想要发好这个音是十分困难的,德国人的弹舌不够仅能发出“塔若嘎”。于是,德国间谍就这么暴露了。

这有点类似于二战中美军士兵靠看脚趾分辨中国人和日本人,虽不会百分百精确,但在战事紧张的前线,这依然是一种普遍而又行之有效的办法。

德国人的严谨害了自己

当然,还有一种办法,是苏军为了应对那些渗透到苏联军政内部的德国间谍。

既然能在苏联腹地执行任务,这些德国间谍当然是精心挑选出来的,一些儿时在苏联生活过的德国人说出一口地道的俄语自然不在话下,想用前种办法甄别出间谍效果微乎其微。于是克格勃(前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又找到了另一种方法,不过这种方法属于机密,只有克格勃内部人员才有权掌握。

当时的苏军后方常会设卡拦截,在一队人到来之时,他们的证件会统一交给克格勃人员审查,仅仅几分钟,他们就能分辨出证件的真假,该抓的抓,该放行的放行,无疑漏网之鱼。

谁都知道,德国人的严谨享誉全球,想要伪造一个如假包换的证件,这实在太容易了。

不过,德国人没想到的是,正是他们的严谨害了自己。德国人在伪造证件时,忽略了一个细节,那就是苏联人的证件都是用普通订书针装订而成的,而伪造出来的证件都是用的不锈钢订书针。两者虽无明显差异,但时间久了,真正的苏联证件上的订书针会生锈,而伪造的却不会。

德国间谍做梦也没想到,一个微不足道的订书针就出卖了他们,当然这事一直到战后才得以揭秘。“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大概就是这样吧。

您可能还喜欢...

深读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