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肉强食的典型:刚揭竿而起,就被三个邻国瓜分,国土缩水62%
从历史的角度看,国家之间的斗争关系,本质上还是以综合国力为根本的话语基础,对于民族宗教繁多的热点地区而言,更是如此。在俗称“欧洲火药桶”的巴尔干地区,存在着这样一个弱小国家。此国曾经建立过庞大的奴隶制帝国,但却在后世的历史中不断沦为于敌国之手。20世纪初,随着国际格局的变迁,该国终于发动起义,脱离原宗主国的统治,但还没来得及庆祝,就被三个邻国瓜分。

这个国家就是马其顿。马其顿曾以所谓的“亚历山大帝国”闻名于世,但此后便不断被各种外部强国所占领统治。几个世纪以来,马其顿历经罗马帝国统治、斯拉夫人大迁徙、东正教传播等历史事件,民族和宗教的构成已经发生很大变化。而此后几百年内,马其顿仍在各路强权间易手,先是拜占庭帝国,后是保加利亚帝国。公元14世纪奥斯曼帝国崛起后,马其顿则长期被奥斯曼帝国统治。
19世纪以后,奥斯曼帝国在欧洲民族主义思潮的冲击下,逐渐走向崩解。塞尔维亚人、保加利亚人、希腊人等被统治的东正教族群,纷纷揭竿而起。不甘心利益受损的欧洲列强们,也纷纷干涉奥斯曼内政。在此情况下,马其顿武装起义的条件日渐成熟。20世纪初期,马其顿人组织数次起义,最终借助1913年巴尔干战争的有利时机,而成功脱离奥斯曼帝国的统治,初步建立起自治政权。

然而,马其顿并未获得自由,反而成为保加利亚、塞尔维亚、希腊这三个新生国家所争夺的目标。1913年下旬,三个国家因利益分配不平衡,而爆发第二次巴尔干战争。战后,根据1913年8月《布加勒斯特条约》的规定,马其顿划为三部分:其中,希腊获得50%多的土地,称“滨海马其顿”;保加利亚获得10%的土地,称“皮林马其顿”;塞尔维亚获得38%的土地,称“瓦尔达尔马其顿”。马其顿被彻底瓜分。
在此之后,马其顿地区就再也没统一过,并且不断卷入近世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战争中。希腊不承认马其顿民族,认为他们是“讲斯拉夫语的希腊人”,保加利亚更是认为“马其顿人只是保加利亚人的分支”。二战爆发后,巴尔干国家尽数沦陷,作为轴心国成员的保加利亚,趁机控制了马其顿大部分。但随着轴心国集团的战败,巴尔干国家边界,重新回到战前状态,马其顿仍然分属三国。

二战结束后,苏美主导的雅尔塔体系,在欧洲大陆上确立起来。欧洲各国现代的版图疆域,就此已经基本定型。“滨海马其顿”和“皮林马其顿”分别成为希腊和保加利亚的固有疆域,并借助美苏两大军事集团的对抗而固定下来。唯独例外的是,“瓦尔达尔马其顿”在铁托民族政策的影响下,从塞尔维亚的控制中分离出来,于1946年建立“马其顿(斯科普里)共和国”,成为南斯拉夫的加盟国之一。
南斯拉夫时代,马其顿取得快速发展,享受财政补贴,但仍是全南乃至欧洲最落后的地区之一。1991~1992年,南斯拉夫在内忧外患中解体,马其顿成为独立国家。但到此时,马其顿控制的地区,仅相当于其历史上的38%,国土缩水面积达62%。并且,由于同希腊、保加利亚之间的矛盾纠纷,马其顿甚至无法光明正大地使用自身国名,最终不得不改名为“北马其顿”。
总体来看,国家之间的博弈,还保留着浓厚的“弱肉强食”色彩。而巴尔干半岛作为民族复杂、矛盾丛生的战场,更是体现出国际斗争中的类似特性。但更为悲催的是,马其顿的地缘位置太特殊了:外部强国在巴尔干地区不论南下还是北上,都很难绕开马其顿这个“枢纽”,这也是导致其频繁沦亡的原因。
参考资料:《南斯拉夫兴亡》、《巴尔干五百年》